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9月19日 星期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怎样的“土壤”
——来自浙江高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项目的启示(上)

编者按:2025年浙江省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教学成果奖)名单近日正式公布。这些获奖成果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契合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以问题导向突破机制藩篱,展现了近年来浙江高校在加快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整体性跃升方面的大胆探索和积极作为。本报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走近一批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高职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成果,了解高校教学创新探索的新风向,敬请关注。本期推出——

□本报记者 汪 恒

如何把“会读书的人”培养成“会创造的人”,是对当下高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灵魂之问”。记者在2025年浙江省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教学成果奖)名单中看到,不少高校聚焦于此难题,从自身发展基础和学科专业特点出发,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探索与实践。这些实践戳中了哪些痛点,又为后来者带来了哪些启示?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让创新“生长”在学科交叉点上——

教学内容重组 学习边界拓展

宁波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最近几年陆续在给本科生课程“动手术”:不仅优化了数学、物理和核心力学课程,设置了本研贯通课程,还开设了车辆工程、飞行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方向的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在工程力学专业负责人杜建科看来,这是对人才成长路径的重新设计。除了强基固本,专业也将推进跨专业课程、跨行业实践和跨学科支撑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以往力学专业的培养模式相对封闭,学生容易局限于力学知识的自洽体系,缺少对外部知识的吸纳。”杜建科表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打破壁垒,教师们正积极将力学与材料、机械、信息、生命科学等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多学科的交叉点上产生新的思想和方法。“通过这种跨界融合,学生不只是懂力学,更能在多领域复杂问题中找到突破点,具备更强的综合创新能力。”杜建科告诉记者。

“如今新技术正在重塑各行各业,教育如果滞后于技术发展,将难以支撑国家和浙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副院长孔祥杰深感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紧迫性。他认为,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数智素养已成为未来各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智素养不仅是掌握技术工具,更是思维方式的迭代升级,它可以为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注入更强的适应力、创新力和引领力。”孔祥杰说。目前,浙工大已创设200余门数智类课程,让数智技术成为“连接器”打通了不同领域的知识瓶颈,让3.2万余名学生从中受益,由此形成了此次获奖的成果《计算驱动—学科联动—实践推动:数智赋能的创新人才培养》。

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一场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弊的“供给侧改革”已探索多年。该校教务处处长林菲向记者介绍,学校建立起数据驱动的闭环调控机制,把学生培养质量、产业适配度与学科支撑度等作为指标,驱动各专业在竞争机制下自我革新,系统梳理课程体系是否跟上了产业需求,“让‘因人设课’再无空间,而是变为‘产业需要什么,就开什么课’”。与此相呼应,校方与企业共建了近200门产业课程,将产业一线的真实案例和前沿技术及时带给学生,真正让课程表对接产业链、教学内容紧跟技术链。这些探索都被写进了学校的获奖成果《产业适配、数智铸能、科创贯通——电子信息类数字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对于一些长周期、高投入的行业领域,创新的考验更为严峻。“一款创新药的研发要长达二三十年。”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卫涛表示,学院将培养学生“研中国药·强中国魂”的理想信念作为重要目标,鼓励学生坐得住科研“冷板凳”,成为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药学人才。卫涛介绍,传统的药学课程以仿制药为核心,也就是先研制,再看临床效果。然而,这套知识体系无法胜任创新药研发所需,后者需要学生以临床知识为基础,具有交叉知识结构,懂人工智能,会药物设计。药学院因此大力推动“药学+X”课程建设,增设生物医药与转化医学、新药审评与注册、AI药学等课程,并构建起“政、产、学、研、医”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最终形成获奖成果《“原创新药”为导向的药学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要打开原有的培养边界,了解行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卫涛说。

在研究真问题中练就真本领——

教学形态“转得快” 育人理念“看得远”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期刊发表论文、研究成果被本领域国际顶级会议录用……近年来,杭电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开始在学术圈崭露头角,取得了过去硕博学生才能取得的学术成绩。林菲将其归功于学校实施的“科教融汇、师生共创”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教师的科研项目和企业技术需求可以拆解为本科生能够参与的科研实践任务,并融入学生的创新实践贯通式必修课程。学生从大二开始,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学科实验室,围绕真实课题进行2~3年的长周期、进阶式的探索实践。“学生得到了参与科研、提高学术水平的机会,教师也找到了合适的科研‘好苗子’,抢着带学生。双向选择机制还驱使教师关注产业前沿,努力争取项目,改进指导方式。”林菲介绍,学校还出台了鼓励政策,教师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将被认定为重要的教学业绩成果。“这形成了一套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良性机制,为学生投身科研提供了充沛的热情与畅通的渠道。”林菲表示。

在温医大药学院,也有一套贯穿学生大学4年的连续性实践教学机制。学生从大一上学期接触经验性课题开始,随着课程学习逐步深入,最终能参与到药物从发现、研发,到生产、临床的全链条。学院还单独设立基金,用来孵化学生的创意,支持学生开展以他们为主的开放课题,培养其独立创新研发能力。

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样对高校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提出了挑战。2024年年底,浙工大在省属高校中率先成立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中心,以打破数智类课程建设中的学院壁垒。此外,学校还组建了“计算+X”跨学科教师大网络,通过项目制授课、动态化管理,鼓励教师联合开发课程,并推动建设“易学工大”智能教学平台来提高协同效率。宁大工程力学专业的跨学科融合课程也克服了重新设计体系、统筹师资力量等障碍。但事实证明,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学生的知识结构被拓宽了,创新思维也更活跃了,很多课程项目直接延伸成了科研课题。”杜建科说。

“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杜建科说,要让学生围绕实际问题设计实验,而不是做传统的“标准实验”。浙工大为解决传统教学中实践资源匮乏、方式单一的问题,积极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集聚高性能算力、真实数据和先进工具,破解资源瓶颈。“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设计真问题、真数据、真方法的实践项目。”孔祥杰告诉记者。

对教师个体而言,这同样是一场教学与育人理念的“再出发”。宁大自2018年开始探索力学创新班,7年下来,杜建科越发感觉到,教师要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转变角色,即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科研伙伴。在杭电前沿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师也需要以学习者的姿态,通过深入产业一线、与企业联合科研、参与“揭榜挂帅”等方式,将一手心得化为课程教学的干货。

“和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模式相比,‘项目驱动+交叉融合’的方式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杜建科看到过创新班的学生在参加跨学科项目时,既要用计算机编程处理实验数据,还要同材料学专业的学生合作。后来发现,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创新人才培养不是简单地多给课时或多开课程,而是要系统性地转变育人理念,把学生放在真正的创新环境中去锻炼。”带着这样的思考,课题《“力学+”引领的地方高校工程力学“三阶五链三维”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得以不断深化完善。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