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9月16日 星期

“阳光分班”:撬动教育生态重塑的支点


●“阳光分班”不仅是落实教育公平原则的基础性制度设计,更是涉及教育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性改革。

□朱建人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史上推进力度最大的“阳光分班”已在各地各校陆续完成。然而,人们心中的诸多疑虑和不安并未随之消除,如:会不会出现“变相重点班”等新形式?均衡分班是否影响教学效果?如何兼顾公平与创新人才培养?若这些问题不能有效解决,“阳光分班”则可能沦为“穿新鞋走老路”,使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功亏一篑。‌

我们应当让更多人知道,推行“阳光分班”的目的远不止于教育公平、公正的落实,对其价值的理解不应仅停留在公平与效率的二元对立,而应着眼于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重构。当前教育乱象的根源在于生态失衡:教育内卷加剧、资源差距扩大、学生健康问题突出、教师职业倦怠普遍……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教育生态的整体修复来实现。

而义务教育阶段的“阳光分班”,正是重塑良好教育生态的关键支点——

“阳光分班”能为学生成长营创良好教育生态。正如叶圣陶先生将教育比作农业,讲的其实就是教育生态问题,喻示着灌木与乔木都是可用之才,小草与鲜花有着同等的生存价值,必须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顺性而长。教育是对禀赋各异的“人”的培植,而非分类进行标准化生产或速成打造。“阳光分班”构建的平等互补、各具所长的班集体环境,让不同禀赋的学生形成共生共长的生态效应。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思想成熟、见识增长乃至休闲能力的培养,都将自然发生。当教育重心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这种生态环境的价值尤为凸显。

“阳光分班”为优化校园人际关系提供制度保障。在应试教育导向下,校际、班际乃至教师间的生源竞争与排名比拼,长期扭曲着正常的教育人际关系。部分学校通过设立快慢班加剧竞争,不仅导致教师心理失衡,更直接影响其职称晋升与专业发展路径。要破解这一困局,必须以“阳光分班”为支点,推动学校建立公平科学的师资调配机制,实现学校、年级、班级三级教师资源的优化重组。当教育评价体系真正尊重每位教师的劳动价值时,教师才会自觉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命成长。这种良性循环既能修复人际关系,又能通过职业归属感消解倦怠,最终使教育回归“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本质。

“阳光分班”能促进教师确立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育人导向。时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虽已形成共识,但在实践中仍面临知识本位与分数至上的双重桎梏。“阳光分班”的实施,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它倒逼教师转变教育方式,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推行小先生制等路径,让学生在同伴互助中实现差异化发展,逐步培育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能力。教育实践证明,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往往成长于尊重个体差异的原生态教育环境。这种“以教人者教己”为特征的学习过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更能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

“阳光分班”为建构家校互信合作关系提供制度支撑。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获得学生尊敬的首要条件;孩子在学校能获得公平公正的教育待遇,也是学校获得家长信赖的先决条件。有了“阳光分班”作为制度保障,再加上教师能够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家校协同育人的良性机制便自然形成。

从上述分析可见,“阳光分班”不仅是落实教育公平原则的基础性制度设计,更是涉及教育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性改革。它将公平基因植入教育体系,促进教育生态的优质均衡发展。这种变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切实落实了陶行知先生“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的教育理念‌,从而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尊重与包容中绽放出自己独特的光彩。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