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应以绘本为载体,探索“绘本微课程”的“1+X”实施路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浦江县浦阳幼儿园 王依洋
在幼儿教育领域,深度学习作为一种以幼儿为中心、注重思维发展与综合能力提升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成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方向。绘本作为幼儿教育的关键资源,具有画面生动、内容丰富的特点。但在传统讲授模式下,其多维教育价值难以充分挖掘,也无法有效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近年来,随着微课程理念的广泛传播,“绘本微课程”作为一种创新型课程形态,为幼儿教育的深化与拓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绘本微课程”的起源和深层内涵
传统绘本阅读课程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固化、深度互动不足、教学设计单一等问题,难以激发幼儿主动思考与创造性表达。“绘本微课程”是以绘本为核心资源开展的具有多领域、多层次、系统化特点的微型课程。为此,我园以“绘本微课程”为载体,探索“1+X”深度学习路径。
该路径以一本绘本为核心(“1”),依托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开展阅读、表演、创编等多种微活动(“X”),构建完整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其目的在于推动绘本阅读与幼儿深度学习有机融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创造力等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新思路。
二、“绘本微课程”的“1+X”路径实施策略
(一)以兴趣导入,“阅”中促进交流
在学前教育阶段,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是首要任务。“绘本阅读微活动”通过趣味演读、集体共读等组织形式,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幼儿思考,协助他们梳理故事要素与主线。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绘本画面展示、微视频播放,配以音乐与富有表现力的演绎方式,增强情境感染力。通过预设问题引导幼儿聚焦故事内容,再组织集体交流,共同提炼关键情节与故事结构,从而在互动中提升幼儿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以绘本《就差一点儿啦》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把“故事发生在哪里”这一问题作为课堂的切入点。在带领幼儿阅读故事时,播放各类小动物的音效,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看法。借助“最后小猪吃到苹果了吗”等问题,推动小组内部交流,梳理故事主线,促进幼儿之间的思维碰撞。
(二)以游戏为支架,“演”中深化理解
“绘本表演微活动”往往基于幼儿前期阅读认知,让幼儿亲身参与表演,使幼儿对故事内容产生兴趣,促进其对故事情感及价值内涵的深入探究。
“绘本表演微活动”不仅能够引导幼儿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价值与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能有效促进其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在小组合作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幼儿之间常因角色选择出现分歧。为此,教师可引入公平竞演机制,既为幼儿提供自主揣摩角色心理、深入理解故事寓意的机会,也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表达的平台,从而在尊重个体意愿的基础上推动活动顺利开展。
完成角色配置后,教师可引导幼儿讨论表演内容,对剧本进行改编并开展排演,以提升表演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例如,幼儿可以根据各类小动物的特点,适当调整剧情。这个过程能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幼儿关注同伴的情绪变化,加深对角色心理及“友谊”主题的情感认知。此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幼儿构建对动物外观特征的认知,丰富其表演体验,提升其表现力。
(三)以创意为延伸,“创”中激发想象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绘本创编微活动”在推动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同时,还能培养其绘画及书写能力。
绘本创编要求幼儿将想象力与绘画能力相融合。教师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引导幼儿结合以往的阅读经验,为现有的故事创编结局。同时,要为幼儿提供自主思考与创作的空间,组织分享活动,交流创作经验。
“绘本创编微活动”着重培养幼儿的故事创作能力。教师应注重幼儿对生活经验的运用及对情感的体悟,同时结合幼儿在活动中积累的情感认知经验,通过问题引导促进幼儿自主创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预设循序渐进的微课程活动,引导幼儿阅读、表演与创作,通过四宫格、连环画等多种形式创编新绘本,将幼儿的阅读能力、实践能力与创造力有机结合,在确保活动成效的同时,推动幼儿的多维度发展与深度学习。
三、构建多维观测评价体系
为全面评估“绘本微课程”对幼儿深度学习的支持成效,教师可构建动态评价体系,从自评、师评、家长评三个维度,聚焦学习兴趣、思维发展、创造力等五大领域,通过过程性观察记录、作品分析等方式记录幼儿成长轨迹。
实施要点涵盖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采用幼儿活动观察记录表,对幼儿在微课程中的参与状态、互动质量及思维发展水平进行的过程性评价;二是借助绘本剧视频、创意绘画集等可视化成果,记录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态势的表现性评价;三是举办分享会,通过幼儿的表达实现自我反思与同伴互评的反思性评价。
四、课程实践的未来愿景
通过对“绘本微课程”的“1+X”路径实践探索,我园构建起了“幼儿深度学习—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持续优化”的良性循环。该路径不仅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关键载体,更成为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强劲动力。
幼儿实现了从“阅读者”到“创造者”的转变。在认知建构层面,幼儿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在情感发展方面,幼儿在面对挑战时能保持积极心态;在社会交往方面,幼儿学会了倾听、回应与合作。
教师实现了从“实施者”到“研究者”的转变。通过实践,我园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总结出“微课设计五步法”、“三镜”观察法等方法,研发出“双螺旋”课程设计模型等成果,促进了 绘本内容与儿童经验有机融合。
此外,我园计划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幼儿阅读行为,建立“1+X”资源众筹平台。家长可以上传家庭共读视频,构建家校共育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