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9月12日 星期

城市公园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策略


●幼儿园依托城市公园资源,探索家园社协同课程开发新路径,实现课程资源与儿童经验深度融合。

□宁波市江北甬港幼儿园 朱黎黎

幼儿园课程建设需立足于儿童与环境的持续互动,在这一过程中,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对丰富幼儿经验具有重要意义。我园依托城市公园这一独特地域资源,通过家园社协同机制,拓展了幼儿的生活化学习空间。此外,为推进资源向幼儿经验转化,我园系统探索了资源梳理整合、开发应用和创生迭代的路径,最终实现了“资源—经验—生长”的良性循环。

一、三化并举,深层次盘活、理顺课程资源

城市公园作为兼具自然、人文与社会资源的复合型载体,其资源需经筛选与转化才能融入课程。我园以类别化、儿童化、教育化为纽带,将有形资源与无形经验深度链接,实现课程资源向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系统性转化。

(一)课程资源类别化

为充分发挥城市公园资源多样化的效能,我园对城市公园资源进行分类整合,构建出初步的全域资源地图。同时,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需求,开发项目活动地图。以中班“‘荷’你在一起”项目活动为例,教师围绕荷花生长特征、过程等方面梳理项目资源框架,并预留动态生成空间。从儿童视角生成“儿童共建地图”,通过三次地图联动整合零散资源为系统性经验链,实现“环境资源在场”到“儿童经验在场”的转变。

(二)课程资源儿童化

儿童化具有双重内涵,即教师需秉持儿童立场与儿童视角,同时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时的“幼儿参与”。儿童化实践路径包括:一是基于资源属性进行解构性分析,参照幼儿的兴趣图谱和经验基线,生成适宜探究的“物质世界”“生物朋友”等六大主题;二是通过捕捉生活事件和热点议题生成课程,如幼儿探索蜗牛时遇见螺蛳引发的“蜗牛遇见螺蛳”项目课程。由此可见,课程资源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备捕捉和运用资源的敏锐度,以及能否形成资源识别的专业自觉和实践智慧。

(三)课程资源教育化

在完成类别化和儿童化的基础上,我园进一步围绕资源主题明确课程形态和目标,将其隐性教育价值转化为显性的、契合幼儿需求的课程内容。借助“三对接”策略进行动态构建:对接相关指南,在资源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预设幼儿发展的可能性;对接课程审议,在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确定活动内容;对接幼儿需求,在行为观察的基础上动态支持并推进课程实施。

二、三式并推,多维度应用、创生课程资源

以“经验即生长”为理念,通过班本式聚焦、营地式联通、节日式交互三种模式,推动课程资源向儿童经验深度转化,形成兼具创新性与实操性的实施路径。

(一)班本式“小科考”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围绕幼儿兴趣点开展项目化探究,实现资源的精准聚焦与经验的迭代更新。例如,幼儿通过观察公园中狗尾草的颜色、形态等特征,触发科学探究兴趣,“会跳舞的狗尾草”项目由此创生。教师要合理运用资源地图筛选共同兴趣点,以“兴趣驱动—问题探究—经验循环”为核心逻辑架构,将零散发现整合为系统经验。

(二)营地式“小探险”活动

依据库伯的经验学习圈理论,我园提出营地式活动模式,以混龄协作与场域联通构建体验式学习生态。以“露营小帐篷”项目为例,大班幼儿主导设计与施工,中班幼儿参与装饰,通过“计划—实践—反思”三阶段推动深度学习。同时,灵活转换室内外空间,增强资源适应性。打破年龄与场域壁垒,让资源成为儿童自主探索的开放性载体。

(三)节日式“小公民”活动

以节日文化为纽带,整合社会资源与儿童经验,培育生态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如“世界水日”活动中,幼儿通过考察公园水质、设计节水装置等方式,向社区推广节水理念,实现“问题—行动—传播”的完整路径。此类活动以“文化浸润—多元互动—行动赋能”为核心,整合家庭与社区资源,将静态热点转化为动态课程,践行“小公民”的社会责任。

三、三阶迭代,全方位优化、更新课程资源

基于“共生共享”的课程理念,通过“动态评价协同化、教师支持专业化、课程生态可持续化”三大机制,构建资源开发与经验生长的长效循环体系。

(一)协同评价——三位一体的资源动态更新机制

以“儿童、教师、家庭”三位一体协同评价体系为核心,依托涵盖使用频次、互动深度、教育价值、创新维度、安全系数五个维度的资源活力指数评估系统,构建动态指标库。每学期末,我园通过儿童游戏行为观察矩阵、教师课程实施记录量表、家长满意度问卷进行三方数据采集,生成资源更新图谱,推动内容迭代和资源循环。

(二)专业赋能——精准导向的资源转化支持机制

依托教师“观察—分析—支持”能力提升工程,构建“三维度、双循环”教师专业赋能体系。“三维度”是指通过微观观察、中观分析、宏观支持的进阶式培养,实现资源教育价值的精准转化。“双循环”包括日常记录采用“现象描述—理论匹配—策略生成”的微循环和学期总结形成“模式提炼—理论创新—范式构建”的宏循环。通过运用反思日志等工具,编制《资源互动行为编码手册》,配套开发AI辅助分析系统。该系统可生成儿童探究轨迹热力图,从而增强教师对资源教育价值的敏感度与转化能力,推动课程从单一认知模式向生态网络模式迭代升级。

(三)生态循环——螺旋上升的资源再生机制

以“筛选—应用—反思—优化”为逻辑链条,运用“新陈代谢”思维破除资源开发的静态壁垒,通过年度课程复盘、跨园资源互通等方式,实现资源库的动态扩容与教育意蕴的纵深挖掘。例如“小水滴”项目从节水行动延伸至公园生态链探究,形成“问题解决—文化浸润—生态启蒙”的进阶路径,凸显课程生命力的可持续性。

实践表明,资源开发并非仅仅是“物”的筛选与重组,更是“人”与“环境”的深度对话。以儿童经验生长为核心,通过三化并举的系统整合、三式并推的多元应用、三阶迭代的动态优化,构建起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的完整生态链。期望这一新范式为幼儿园课程创新提供可持续的实践模板,使幼儿在自然与社会的共生中,成长为“有根、有爱、有力量”的生命个体。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