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9月12日 星期

金职大:“精准滴灌”促就业


□本报通讯员 王 璐

“老师,我转正啦!”9月开学季,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医学院就业创业导师刘菁收到学生小陈发来的喜讯——她已成功转正,成为一家医院的营养师。刘菁倍感欣慰,她仍清晰记得小陈此前的求职经历:这个来自助产专业、成绩中等、性格内向的女生,曾在多次面试中受挫,一度陷入焦虑。

转机来自学校自主研发的“金色年华”智慧就业帮扶平台。通过该平台了解到情况后,刘菁便主动介入了小陈的求职过程。

“金色年华”智慧平台汇总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求职意向和个人特质,形成“精准画像”。基于这些数据,刘菁为其制定了个性化帮扶方案:依托微专业学习补强核心技能、通过模拟面试训练破解社交恐惧,同时借着访企拓岗契机,为她对接了相关岗位。“平台完整地记录了学生的成长档案,让我能对学生有一个比较客观、综合的了解,更方便我为毕业生定制个性化就业方案。毕业生求职成功率因此变高了。”刘菁说。

如今在金职大,这样“一人一策”的就业帮扶已日渐寻常。学校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及时发现学生的共性及个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涯规划、创新思维、求职技能等定制化训练营。就业指导正从传统的大水漫灌式向精准滴灌式转变。

除了数据驱动的精准帮扶,“一人求职,多人托举”的情景在金职大也时有发生。

“若不是学校老师助力,我可能还在为工作发愁。”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2025届毕业生王伟民,至今对那段“柳暗花明”的经历记忆犹新。王伟民大三时顺利通过学校组织的航空交通类专场招聘会,进入某知名企业实习。然而临近毕业,在转正的关键时期,因公司用人制度调整,王伟民无法如愿入职。

毕业离校后,学校持续跟踪王伟民的就业情况,并继续推荐就业岗位。在与嘉兴市政府的对接中,学校了解到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在招聘飞机维修工程师,该岗位虽然要求本科学历,但对金职大专科学生可放宽学历条件。

为帮助王伟民顺利入职,学校迅速启动了“三师”协同帮扶机制,由就业创业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组成团队,共同为学生提供全周期指导。此后,就业创业导师助王伟民打磨简历、指导面试,专业导师助其提升专业认知与技术技能,企业导师向其分享行业趋势与实操要点。同时,航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章跃洪也向企业作了重点推荐。最终,王伟民面试表现出色并顺利入职。“目前,我们班46名学生已经有45名落实了就业,其中不乏像我一样受益于校企合作、校地协同的学生。”王伟民说。

就业导师负责政策宣讲、就业指导,专业导师聚焦技能提升、解读行业趋势,企业导师依托产业资源开展岗位推荐、模拟面试等。学校就业指导处处长戴艳介绍:“‘一人三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围绕学生个体成长需求精准协同发力。”

那么,如何让这样的精准帮扶覆盖更多学生,以产教协同之力铺稳就业之路?金职大各二级学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

信息工程学院创新实施基于项目化中心课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体化实训室—教师工作室—双师工作坊—企业工作站”四级工作坊体系。学生可根据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工作坊,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实现从“新手”到“能手”的成长跨越。目前,信息工程学院共设有赛教融合型、就业导向型、创业孵化型、创新培养型24个工作室,每年约有500名学生加入工作室,毕业去向落实率年均逾98%。

制药工程学院则聚焦地方健康生物类产业园,打造“园区集群式人才定制”“全链式岗位群人才定制订单班”,把企业项目搬进课堂,把大学课堂搬进车间,在促进学生专业、行业、职业认知和技能提升的同时,提升学生留园就业意向。临近就业季,学院还帮助学生在产业园多家企业中轮岗,进一步提升就业稳岗率。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终究要体现在学生的就业质量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能就业’,更要努力让他们‘就好业’。”金职大党委副书记劳虓虓说。近年来,通过前置精准赋能,学校构建起贯穿学业规划、能力培养与岗位匹配的全链条就业育人新生态,一大批毕业生活跃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人才引擎”。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