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9月12日 星期

大学家长会如何为家校协同“升温”


□本报记者 汪 恒

高校新生报到季,早已不再是新生和学校简单的“二重唱”。家长们也坐进大学教室,和校方面对面交流…… 最近,“大学还要开家长会”这一话题再度引发热议。有观点认为,都读大学了,为何还要开家长会,并提出质疑:大学管理是在变得“中学化”吗?

大学里的家长会究竟讲了些什么,作用何在?高校的家校沟通,如何做才能“恰到好处”,最大限度发挥出育人合力?为探寻答案,本报记者走访了省内多所高校。

都叫家长会,字同意不同——

鼓励家长“追上”孩子的成长

新生报到在即,浙江工业大学的家长学校先一步开班。8月下旬,家长学校在湖州市吴兴区、德清县和绍兴市越城区三地同时开班,吸引了150余名新生及家长到场。

浙工大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林姝羽介绍,在送孩子去报到的节骨眼上,很多家长心中仍有一些问题盼望得到解答,“比如所读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大学期间该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林姝羽告诉记者,除了解答这些疑问,今年的家长学校开班仪式还请到了当地人社部门进行就业创业政策宣讲,安排了当地重点企业参观环节,“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前置,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发展方向、规划未来,也有助于家长增进对家乡产业脉络、就业环境的了解”。

与此同时,各学院更将新生家长会视为阐释大学培养理念的窗口。浙工大健行学院作为荣誉学院,其“一生一案”的个性化培养、学科交叉融合等特色,成为新生家长会上的焦点。“家长理解了我们的培养方案后,就会更认同学院的各项安排,给予孩子精准支持。”健行学院党委书记刘琼表示。

记者了解到,新生家长会在省内不少高校院系作为一项传统已延续多年。“早些年,我们看到不少陪孩子入学报到的家长,可以感觉出来他们仍旧放心不下孩子。院系为此着手举办宣讲活动,为家长介绍步入大学后学生的成长路径,以及学校的办学情况、转专业政策和就业前景等。”宁波财经学院学生处副处长朱韬琼介绍,随着时代发展,又有了校园开放日、一对一沟通等多种形式,家长也有了更多选择权。

大学生已然成年,但许多家长的教育观念并未同步“升级”。大学的家长会,一个深层用意正是帮助父母完成角色转换——从事无巨细的“管理者”转变为倾听支持的“陪伴者”。

林姝羽通过调研发现,家长对大学生的志愿选择、升学就业依然影响深远,“这种影响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正因如此,大学需要以专业的知识引导家长,帮助他们建立合理预期,避免将过度压力传递给孩子。

“学生的成长可能是一瞬间的,但家长的观念更新往往需要过程,有时甚至会‘卡壳’。”刘琼对此深有感触,“大学家长会的核心目的,是‘赋能’而非‘管控’。我们希望搭建透明互信的家校桥梁,让家长成为人才培养的‘同盟军’,最终目的是让孩子独立奔跑。”

从事前沟通到全面支持——

为了未来四年家校携手长跑

对于高校来说,举办新生家长会仅仅是学生就读期间家校沟通的开端。如何将沟通常态化、制度化,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与隐私权,是对高校管理智慧的一大考验。

“传统的家校沟通模式是事后告知型,即学生出现问题才会去联系家长。如今我们更倡导事前沟通,关系建立在前,后续合作会更顺畅。”温州医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戴哲茹认为。

在宁财院,辅导员被鼓励每学期与每名学生家长至少联系一次,哪怕是报到时的几句寒暄、一条短信。“起码要让家长知道有需求、有问题时,可以去找谁。”朱韬琼介绍。确有重要问题需要联系家长时,校方也会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并且妥善保护学生的隐私。

“大学里的家校沟通并非要像高中那样事无巨细地‘汇报’,而是要有节奏、有重点、有边界地进行信息共享与意见交换。”刘琼介绍,浙工大健行学院将从本学年起,探索通过新生家长会、高年级家长座谈会、成长报告、线上交流等形式打造家校沟通体系。

家校沟通正被越来越多高校纳入顶层设计之中。2024年,温医大启动了省内首家高校家长学院,引导家长更好地与成年子女相处。借助医科院校的专业资源,家长学院为校内各二级学院配备了心理导师,建立起家庭教育讲师团,每次新生家长会上关于亲子关系的讲授都大受家长欢迎。浙工大的家长学校则成立于2021年,在今年的开班仪式之后还计划推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的线上课程,并邀请家长进校与辅导员、专业教师面对面开展生涯咨询交流。

在所有的沟通话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是校方最期待传递给家长的。尽管大学生已经不再与父母同住,但很多“心结”仍与原生家庭有着剪不断的关联。“有的家长还在把已经读大学的孩子当成高中生来管理,不够尊重孩子,边界和尺度把握得不好。”戴哲茹介绍,比如家长可以在孩子的起居饮食、学业选择等方面适当放手,同时要加强对孩子情绪情感的关心。家校沟通的作用之一就是要成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翻译”,帮助家长给予孩子合适的回应。刘琼在和家长交流时,常会提及她提倡的“三不要”原则,即不要干涉孩子的日常琐事、不要破坏孩子的主体性、不要传递过度焦虑。

“中学的家校沟通,面向升学,目标明确。到了大学,其实面向的是整个人生,目标不再单一,有很多不确定性。做好大学生的家长,其实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党委副书记程晓东告诉记者。

今年6月,浙财大会计学院举办了学院历史上第一次毕业生家长答谢会。用程晓东的话说,“家校沟通要善始善终”。现场气氛热烈,家长们写下对孩子的祝福和期许,装在信封里郑重地交给孩子,并与他们温暖相拥。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