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年根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今年第13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文章节录了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0月至2025年4月期间有关重要论述,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意蕴深刻,为我们全面把握团结奋斗的核心要义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更要让他们在思想上、认知上、行动上真正“入味”,将团结奋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要动之以情,讲出团结奋斗的历史厚度。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团结奋斗史。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昭示我们,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从抗日战争的同仇敌忾到建设时期的自力更生,从改革开放的开拓进取到全面小康的如期实现,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团结的力量、奋斗的汗水。高校思政课要善于用鲜活的历史案例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叙事中,深刻感受团结奋斗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意义,真正理解“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二要晓之以理,讲出团结奋斗的理论深度。团结奋斗不是口号,而是蕴含深刻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价值理念。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上讲清“如何看团结奋斗”“为何要团结奋斗”“如何去团结奋斗”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让学生明白这不仅是道德号召,更是科学真理。要通过思政课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团结奋斗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团结是奋斗的前提和基础,奋斗是团结的目标和归宿;深刻认识到团结奋斗的主旨在奋斗,要义在团结;深刻认识到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要通过思政课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目标的宏伟性、任务的艰巨性和形势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持续团结奋斗。要通过思政课让学生深刻把握团结奋斗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的团结奋斗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三要导之以行,讲出团结奋斗的实践力度。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思政课不仅要在校内小课堂上讲,更要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助力乡村振兴、参与社区治理等项目,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体会团结协作之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锤炼奋斗本领。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团结奋斗的价值与力量。当前,“两个大局”相互交织,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高校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思考团结奋斗的新内涵,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之中,从而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挺起团结奋斗主心骨,在坚持伟大梦想中把牢团结奋斗方向盘,在坚持人民至上中凝聚团结奋斗强动力,在坚持统一战线中画好团结奋斗同心圆,在坚持民族团结中筑牢团结奋斗生命线,在坚持敢于斗争中提振团结奋斗精气神,在坚持立德树人中培育团结奋斗接班人,在坚持胸怀天下中展现团结奋斗新担当。
高校思政课要讲出“团结奋斗味”,就要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到。要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实践力度在课堂上相互交融,让团结奋斗成为青年学生的精神底色和行动自觉。只有这样,当他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传承和弘扬团结奋斗精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系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教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