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教学研修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9月5日 星期

用文章自身教育学生
——古典语文教育思想的妙处

□严久官

十几年前,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上,刘国正先生说过一句话:“用文章自身教育学生。”

他以李白《早发白帝城》为例,从该诗的文化背景、写作背景和语言表现力三个方面展开文本解读,指出应用这样的方法来备课,可以将课文教好,让学生学好。

一些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及方法,因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眼下语文教学存在一些弊病,诸如脱离文本、生搬国外教育理念、教学新招名目繁多。“用文章自身教育学生”意在回到语文本体,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吃透课文,让学生得到精神的涵养。

一、知人论世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指在读文章的同时,需要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

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中引顾镇《虞东学诗》的一段话:“夫不论其世,欲知其人,不得也。不知其人,欲逆其志,亦不得也。”

读者设身处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就是与作者在对话。正如孔子所说:“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只有了解作者的为人,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获取作者的思想精髓——志。

在倡导个性化阅读的今天,很多教师大力提倡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想法。这符合新课程理念,但谨防走向忽视或否定文本的极端——读者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仍不能抛开作者而存在。

二、循文求义

语文教育前辈叶圣陶先生在《阅读与教学》中写道:“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见面。”

阅读是通过读者与作者对话展开的自我发现之旅,但自我发现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读者的主观臆想,而是要深入到文本中去实现的,即循文求义,这是宝贵的传统读书法。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不良现象:师生对文本阅读不足、不深,漠视对语言的品味、揣摩与欣赏,热衷于在文本的边缘大谈题外话。若教学涉及文本意义,教师就直接告知学生,致使学生缺乏思考,浅尝辄止。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不是任其天马行空地解读,而是以准确恰当探求文意为前提。循文求义就是尊重文章的语言文字,让文章自身说话。

三、披文入情

在循文求义的同时,还要披文入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讨源,虽幽必显。”

课本中的许多文学作品不仅是语言艺术佳作,还内蓄着丰富的情感。即便非文学类作品,如议论文、说明文等,也蕴含着作者写作时的动机与情感。

我们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时,要在对语言的咀嚼中,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这是阅读的深层境界,能使读者获得高度的精神满足。

古人在这方面有深切体会,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谈道:“于是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对作者写作情感与自身阅读情感的体验,何愁学生不喜爱语文,又何愁学生学不好语文?

综上所述,一些语文教师理念新颖、方法别致但教学效果不佳,甚至让不少学生惧怕语文,究其根本,与教学脱离文本、忽视语言,不无关系。因此,语文教学亟须回归文本,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吃透课文。一言以蔽之:用文章自身教育学生。

(作者为衢州旅游学校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