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池沙洲
“再过一段时间就是中秋节了,我刚刚做了几幅月饼的图片。”只见大屏幕上呈现出一系列高清晰度的月饼照片,无论构图、色彩还是用光都十分精美,堪比专业摄影师出品的商业广告作品。“当我们要用到这些图片时,就不需要背着沉重的相机自己去拍,也不需要花大价钱请广告公司或者影楼,用AI软件生成图片就非常方便而且迅速。”
这是近日在杭州举行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提升培训活动中的一幕,其参加者为本市高中和职高的部分学科带头人。
不愧是资深美术教师,杭州高级中学的余知辛仅凭手机里保存的图片,在培训的间隙就制作出了PPT,向学员们分享Midjourney(一款AI绘图软件)的使用,也不啻于给全场料理了一桌丰盛的AI视觉盛宴。
有时的确是“大杀器”
经过了前几天的密集讲座,学员们稍感疲惫,主办方及时调整培训形式,采用同伴学习的理念,将最后一场学习改成智慧碰撞的沙龙。150多位学员分成8个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发言人上台展示。
继余知辛第一个分享Midjourney之后,其他小组也纷纷祭出他们正在使用的赋能“大杀器”。
“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我们学校的摄像头会捕捉学生的表情,如果发现异常,如某学生极度愤怒、过度兴奋,或特别沮丧,系统就会通过钉钉的‘身心健康’功能模块反馈给班主任。”杭州第四中学英语教师李沭劼对学校的AI人脸识别系统感到自豪,不易察觉的学生心理问题,在AI监测机制下无所遁形。
“这样,班主任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学生,与之谈心,分析原因,再考虑是否需要进一步干预,或将情况报告学生处和心理咨询中心,申请学校层面的干预。”
莫剑是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历史教师。去年,他带领学生参加了第九届“青史杯”高中生历史剧本大赛。在学生写出抗战题材剧本《被遗忘的英雄:饶家驹》的初稿后,莫剑突发奇想——把它交给AI大模型去评价。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做。我很惊讶地发现,对于这么复杂的文本,AI能用非常专业的语言来提出修改建议。”莫剑看完以后乐了,把AI的建议转发给学生,并跟学生说,“接下来不用你改了”。
莫剑将文本和修改要求再扔给AI去修改,利用AI前前后后改了7版。这时,他发现市面上出了相关方向的新书,就买来逐页扫描成PDF文档,再将文档导入AI,并告诉它:“请以这本书为依据,对这个剧本进行核对。”
只过了几秒钟,AI就完成了对历史细节的专业审核。当最终版本问世后,莫剑还让AI列了一个表格,让新版和旧版各自的优缺点一目了然。
感觉哪里还是不太行
然而,教师们也发现,AI在成为人类强大助手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让人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比如,传说中的“AI幻觉”就被莫剑遇到了。“我喂给它那本新书后,它坚持说第167页有某条信息,但我查了4遍,一直都没有找到那几行字。我就很严肃地问它,这段话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于是,它又给了我一个网页链接,我点进去一看,里面啥都没有。”
“有专家告诉我们,AI在各项领域已经开始超越人类。哇!我在想是不是可以退休了。”杭州第二中学教师朱文博调侃道,“当天晚上,我扔给AI10道高考化学题,发现它只做对了2道,剩下8道题都做错了。”
“我们学校在尝试用AI自动批改试卷,我觉得非常好,可是目前它只能批改选择题,填空题和大题还得教师用手工批改。”
“还有人脸识别点名,准确度有95%~98%,好像是很高了,可是100个学生上体育课,会有5个学生不能被系统识别出来。教师说‘再扫扫’,又‘扫’出一两个,最后还有两三个学生怎么也‘扫’不出来,站在操场上很郁闷。”
“AI感觉好像还不太行啊。”朱文博总结之后又“挽尊”道,“但我们一定要去接受它,去主动训练它,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杭州学军中学紫金港校区教科室主任李友兴致力于AI赋能教师研修。他说,学军中学4个校区及一些合作学校目前基本实现了多地现场同步教研。AI主要用于在教研活动中评课,尤其是用于教师自评。“它不会像同行评课那样可能碍于面子只讲优点,会给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对教师的个人成长更有效。”
尽管有了AI受惠良多,李友兴似乎并不买账,对“AI热”提出了一些冷思考。
一是按李友兴的话说,目前的AI“还不够智能”“处于婴儿期”。比如,他确实能够捕捉到学生的表情,但还不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出学生表情背后的心理状态。
二是过度使用AI会让师生产生心理依赖。他认为:学生一有不懂就问AI,AI马上就可以给出答案,这样的学习过程是虚假的,学生自主解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训练;同样,教师如果过度使用AI,自身能力也会退化。
AI的未来在青年
“我们应该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也就是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向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和激励者。”讲话的是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高成英。她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因此所讲的内容涉及一般人很难触碰的专业领域——AI课程。
高成英介绍,根据学考和今年5月颁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相关要求,高中生必须掌握“人工智能三大学派”(符号主义、连接主义、行为主义)及基本原理,每学期会开展2~3轮的人工智能校本应用课,学生会学习组装智能小车等基本技能。
“我们也会进行一些跨学科融合,去激发学生的科技创造力。比如智能垃圾桶就是学生比较成功的一个作品,它能实现垃圾的自动分类,入选了2025年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创新大赛总决赛。”
在AI的应用上,高成英希望今后能“构建起普惠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融学伴、助教和管理为一体的校园智能生态”。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已经涉足AI基本原理,职业高中的教学更是将AI知识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钱塘学校教师万亮斌告诉大家:“学校目前已经开设了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医药卫生和电子信息4大专业集群共12个专业,C语言、Python语言、电路设计融入工业现场总线,而AI识别、智能家居、语音控制等技术的掌握已成为当代职业人的基本素养。教学中的模块和案例是不断由AI生成和推荐的,有效地确保了我们教给学生的是行业最急需的技术。”
他预言:“AI绝不是取代教师,而是成为教师最强大的协作者,把我们从中低层次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去聚焦更高价值的教育工作。它将逼迫我们转型,将我们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成长的赋能者,培养学生成为更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