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9月5日 星期

中职劳动教育与实训课程融合路径研究


●积极探寻中职劳动教育与实训课程的融合新路径,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徐土根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训课程,既有助于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又能提升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开化县的职业教育肩负服务地方生态产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应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实训课程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现状分析

在课程设置方面,中职劳动教育多依托思政课或独立主题活动开展,与专业实训结合得不够紧密,教学内容以简单体力劳动为主,缺乏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度较低,真实生产场景中的教育机会有限,以致学生劳动素养普遍不足,与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及未来职业需求存在偏差。因此,需通过劳动教育与中职实训课程的深入融合,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当前,中职生普遍存在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淡薄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呈淡化、弱化趋势。中职实训课程与劳动教育在深度融合方面存在四大问题:教育目标与技能培养相分离、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师资队伍劳动教育能力不足、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因此,需组织学生参与生产性、服务性劳动实践,培养其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二、实施策略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一)重构课程体系:打造“劳动+专业”融合式实训模块

1.目标分层设计

在分层实施的实训课程体系中,基础层着重借助工具使用与安全规范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技能层通过紧密结合专业实训任务,不断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层则进一步在生产项目中融入技术创新与环保理念,引导学生实现从规范劳动到创造性劳动的提升。

2.课程内容整合

以茶艺专业为例,在传统茶叶加工、茶艺表演模块基础上,增设茶园生态维护、茶叶包装设计等融合模块。同时,依托实训基地,构建完整实训链,实现工学交替。

(二)深化校企协同:构建生产性劳动实践平台

1.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

例如,与文化旅游区、药企等合作,将景区服务、机械维修等生产任务转化为实训课题;联合相关企业创建创业孵化园,提供理论培训、导师帮带等8类孵化项目。

2.“双导师”制培养

与企业深度合作,培育契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例如,依托徐谷青根雕工艺创作大师工作室等5个特色专业孵化基地,推行“技师入校、工匠进课堂”计划,探索“学生—学徒—准员工”培养路径。

(三)创新教学模式:以项目式劳动驱动能力提升

1.任务链驱动

设计“任务分析—分工协作—实践操作—总结反思”四步流程,例如,电子商务专业以任务链的方式开展“开化龙顶茶直播助农”活动。

2.劳动成果转化

鼓励学生将实训作品转化为实际产品,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例如,根雕专业学生制作笔筒等文创作品并捐赠给实习企业。

(四)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劳动素养多维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中职实训课程的劳动素养评价中,设置劳动态度、技能水平、创新贡献3个维度,以体现专业与劳动素养相结合。

2.评价主体多样化

中职实训课程的劳动素养评价应实现主体多元化,除专业教师开展的内部评价外,还应引入企业导师、农户等外部评价主体。

三、实践案例

衢州旅游学校立足当地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与本地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创新开展“产学一体、工学结合”的劳动实践项目,构建“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平台,实现校企双赢。

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发光二极管产品设计调试能力,增强其工匠精神与质量意识,提升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比如,让学生在生产线实操中掌握电路基础原理、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等基本技能,并进一步提升产品调试与性能测试、质量检测与故障排查等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让学生在生产过程中接触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维护等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管理能力。

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1”代表学历证书;“X”代表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获取率达95%,对口就业率显著提升。建设校企研发中心,用工成本降低20%,开发校本教材6部。创新“教室+车间”双场景教学模式,建立“劳动教育学分银行”,形成可复制的产教融合模式。

劳动教育与中职实训课程的深度融合需以产教融合为纽带,通过课程重构、校企协同、项目实践和评价改革形成闭环。实践证明,该模式既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又可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能力。后续应着力建设数字化劳动教育资源,拓展区域共富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新路径。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