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8月29日 星期

学习习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池沙洲

暑假期间,我读了《肯特家史》系列历史小说,这套书是由已于2023年去世的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杰克斯撰写的。此书卷轶浩繁,共分8部。

8部的每一部都会描写两三场战役。通过几个或真实或虚构的历史人物,传达出当时的政治和生活理念,有点类似于金庸《神雕侠侣》中襄阳保卫战的写法。

明登战役是小说提及的第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发生于1759年8月1日,一边是占据优势的法国军队,另一边是英国-普鲁士联军,交战双方接近12万人。

简单概括一下战役经过:联军的一支部队由于理解命令有误,在没有任何支援的条件下,直接向敌方阵营“裸奔”,却意外地奠定了胜局,甚至扭转了七年战争(18世纪欧洲列强争夺商业主导权的一场战争)的态势。

“不打无准备之仗”是一条著名的军事论断,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没有人能精准地预言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很多时候,军人们实际上遵照的是另一条著名军事论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很多事情不会等我们做好万全的准备才开始,即使做了准备,也不一定万全,很有可能是挂一漏万,甚至是漏洞百出。

还有一些事情,不要说有所准备,连目的都不明确,路径尚未摸透,方法也没掌握,我们就必须赶鸭子上架。

比如,上学这件事就非常典型。

小学生涯的第一天,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就被家长牵着手迈入了学校的大门,懵懵懂懂地憧憬着、幻想着,以为学校就像幼儿园一样,会在这儿遇到很多朋友和好玩的事物。

也许最初的一段日子确实是这样,但随着学段的升高,不可避免地,学习的压力、师长的要求、竞争的氛围一天天地逼了上来。

中学也一样,很多学生和家长是带着“知识学习规律是循序渐进的”这样的观念升上初中或高中,认为初中是小学的加强版,高中则是初中的加强版。

于是,前一阶段的成功经验被复制到下一阶段,假如效果不如预期,那就强化操作。比如,以前课外做10套试卷能考高分,那现在就做20套、30套。

然而,教育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也不是技巧的日臻熟练,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原有认知的颠覆。

不了解这一点,学生和家长容易被现实打懵,再加上一些额外因素:一次考虑不周的偶然之失、一次无心作出的不当选择,以及每年的中高考政策调整,都有可能使之前自信满满的计划遭遇挫折。

部分教师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在很多个家长会上,口干舌燥地向家长宣讲那些自己也无法证明的学习指导方针。

在明登城堡前的青青草地上,61岁的指挥官犯了难,由于元帅是普鲁士人,传令官是英国人,而他这个汉诺威(隶属英国的欧洲小邦)人收到了一份含有“鼓”和“前进”两个词的命令,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于是,当鼓点响起的时候,他领着5000名步兵全体开拔了,朝着前方走去。他不知道,命令的真实意图是让他“向击鼓的方向前进”,因为我方还在调动部署中。

没有炮火支援,没有骑兵保护侧翼,也没有独立的掷弹兵营,甚至基层连队都没有配属轻型野战炮。这时的他们,手里只有青铜燧发枪,却要担负起自己意外承揽的开战重任。

但他们还带了另外两样东西——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严明的战场纪律。

当阳光将草地上的浓雾驱散,他们发现自己彻底暴露在法军60门火炮的射程以内,还要面对8个法国骑兵旅共7500人的精锐骑兵时,没有慌乱,没有退缩,更没有抱头鼠窜。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他们不仅扛住了炮火的轰炸,还运用娴熟的战斗技术,用一次次用标准齐射,挡住了法国骑兵3次凶猛的集团冲锋。

凭着一股“轴劲”,不折不扣地执行已被曲解的命令,竟也能缔造以少胜多的战场奇迹,但关键是必须身怀“软实力”这个制胜法宝。

很多人至今都在教育中苦苦寻觅,有什么样的黄金法则能以不变应万变。

绝大多数教师会告诉家长:“学习习惯最重要。”似乎学生一旦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哪怕学习内容难上天去,学生也照样可以攻坚克难,易如反掌。

这一理论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作业完成质量不高,是因为学生没有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考试莫名其妙失分,是因为学生没有改掉粗枝大叶的毛病;上课听讲无精打采,很有可能是因为学生昨天晚上熬夜玩手机……

然而,学习习惯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可以细分成无数具体的方面。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学习习惯自然成了最好的归因,总能找到最适合的那一款“口袋”。

“就看孩子自己了,我们也没有办法。”一些家长说,“该报的班都给他报了,该买的资料都给他买了。”意思是自己的责任都已经尽到,“学习习惯没有培养好,学习成绩当然上不去。”

至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大人那一头永远缺乏操作办法,有的只是无尽的唠叨和催逼,剩下的就全看学生自己的了。

至于那些推崇学习习惯至上的大人,自己的习惯如何也要打个问号。有的教师培训要是没有校长现场坐镇,一到下午就呼啦啦地走掉大半人;有的家长下班回家往沙发上一躺,刷手机可以刷到手抽筋。

很多成年人即便人到中年,事业还小有所成,仍然一身毛病:懒散、粗心、暴躁……

而那些循规蹈矩、亦步亦趋按照大人要求的学生,学习习惯各方面可能在外人看起来已无可挑剔,但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这时,恐怕大人们又要找类似“基础不扎实”等其他原因了吧。

让我们来看一看教育名家是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的。陶行知说:“治学以兴趣为主。”他当然认为习惯很重要,但不会拔高到“首要”的程度,以取代“兴趣”在学习中第一把交椅的地位。他认为,“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最终必然导致一个悲哀的结果,那就是“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战鼓咚咚,士兵突击。军队没了灵魂——旺盛的战斗欲,哪怕队列整齐、粮草充足、武器先进,也无法形成真正的战斗力。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