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63所高校的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1389份,结果显示89.27%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81.19%受访者表示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自己愿意选修。
近九成受访大学生表示期待高校开设生活常识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对系统化、专业化生活指导的迫切需求。大学是年轻人从校园迈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至关重要。从实际来看,当下许多大学生在处理诸如租房签合同、职场入门、人际关系处理等生活常见问题时,常常无所适从甚至遭遇诈骗行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兼顾专业知识传授与学生全面发展。生活常识课能帮助大学生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保障其身心健康安全,帮助其掌握一些初步的职场技能,缓解其初入社会的迷茫感,并改善其人际关系。
生活常识课的开设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要使生活常识课真正发挥作用,还需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师资配备等方面下功夫。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轨迹和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确保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学方式上,应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南京传媒学院教师傅怡强开设“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将生活常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生活技能的同时深化对国家发展的认知,提升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从而在丰富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同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这种注重实践、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
在师资配备上,应组建多元化的授课队伍,除本校专业教师外,还可邀请校外专家、优秀校友、企业HR、政府机构人员等担任课程讲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指导。高校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生活常识课开到线上,让更多学生能够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交流和互动的空间,促进学生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共同成长。
学术知识与生活技能共同构成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基石。生活常识课,理应成为大学生迈向社会的“第一堂课”。期待未来更多高校能开设这门课程,让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会如何独立生活、如何防范风险,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社会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