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7月8日 星期

“本博贯通”是人才培养体系的结构性升级


●“本博贯通”聚焦于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急需的高精尖缺领域,为那些被识别出的“学术潜力股”铺设了一条专注科研创新的成长快车道。

□王 彬

今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等密集发布招生新政。其中,“本博贯通”培养模式成为最大亮点。此前,“本博贯通”培养主要集中在医学类专业。最近3年,至少有10多所高校推出“本博贯通”式招生。目前开设的“本博贯通”专业除医学类外,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新材料、新工科、机器人、自动化、低空技术等新兴前沿学科及各校的传统优势专业。这一教育模式的燎原之势,正在悄然重塑人才培养的生态图景。

“本博贯通”,简单说就是一个创新型高等教育培养体系,通过整合本科、硕士、博士3个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构建连续贯通的全周期学术人才培养机制,学生甚至可以在本科毕业后直接攻读学术学位博士。

“本博贯通”,到底有何不同?首先,与传统的本硕博分段式培养相比,学习周期更短,人才培养的效率更高。其次,有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倾斜,有条件的学校或学院还会推进小规模、精英化办学模式。再次,一般都建立了“准入—退出”机制,根据专业情况,设置不同的学业要求,每年动态调整,给予学业压力较大或有其他学业考虑的学生二次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更自由、更自如。

其实,其内核就在“贯通”——不仅是3个教育阶段的衔接,更拓展了学术发展与科研创新的空间,并打通人才培养的多元路径。贯通机制使学生得以更早接触前沿科研,加速释放其学术视野与科研潜力,最终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奠定未来发展高度。

“本博贯通”,是对“钱学森之问”深沉的时代回响。多年前,钱老痛切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顶尖创新人才上的困局:“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如今,这一模式直指问题核心。它聚焦于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急需的高精尖缺领域,为那些被识别出的“学术潜力股”铺设了一条专注科研创新的成长快车道。其目标清晰而坚定:通过机制创新,让一流杰出人才如春笋破土般竞相涌现。这不仅是高校育人理念的自我革新,更是回应国家科技创新迫切需求的战略行动。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本博贯通”并非放之四海皆准的通用模板。它精英化、高强度的特质决定了其更适配于学术志向明确、科研潜力突出的特定群体。它的价值,恰恰在于为人才培养图谱增添了一种珍贵的选择性。社会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乐见其探索,只要它能真正惠及适配的学生群体,产出更优质的教育成效,便是对教育生态的积极贡献。

当然,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学习“本博贯通”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取之处。后者的现实启示在于:教育的深层价值在于提供多元选择、搭建广阔舞台。无论是贯通式培养,还是传统路径,都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按兴趣探索、凭热爱深耕的自由空间。唯有拆除阻碍潜能释放的樊篱,让青年学子在知识的星辰大海中恣意航行,才能点燃他们心中创新的火种,让教育真正孕育无限可能。

教育的终极答案,永远是给人才多一种选择,给成长多一扇窗。当不同禀赋、不同志向的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奔向自己向往的未来,教育的意义才真正得以具象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