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7月8日 星期

让大学校园有序开放不再是难题


新闻回顾 随着暑期临近,‌高校大门为何难“打开”的话题再次引发关注‌。一面是不少学校对外开放“扭扭捏捏”,校园大门“欲开又止”;一面是某高校学生与校外人员冲突事件冲上热搜,‌进一步引发了公众对“大学校园开放管理难”的争议。

开放是公认的大学基因

□陆玄同

关于“大学校园开放难”的话题,近年来已不止一次冲上热搜。诚然,开放校园会带来管理上的新挑战,但因噎废食绝非良策。

此前,教育部曾明确表示,大学校园更好地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大学,作为知识和思想的殿堂,其公共空间的属性,决定了开放本就是其融入社会血脉的天然基因。

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到稷下学宫秉承自由、开放的姿态,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高地;从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职北大校长期间,主张校园对外开放,社会人士、知识分子旁听之风一度盛行,到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全方位向社会敞开心扉……开放本是公认的大学基因,本不该变得如此踌躇。

大学的精神内核在于兼容并包,其“大”不仅在于学问精深,更在于胸怀广阔。封闭的校园环境,形成的不仅是物理隔绝,更是‌精神层面的疏离‌。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曾面向全国21个省份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6.39%‌的受访者支持大学重新打开校门,其中69.52%的学子认为“大学精神本身自带开放的基因”。这是来自校园主角的心声,也是对校园开放的价值最有力的背书。开放,能让学子提前感知社会氛围,让公众亲近知识殿堂,‌让灰色研学链条得以斩断‌,使大学真正成为滋养城市文化的源泉、连接象牙塔与社会的桥梁。

当然,大学之门能否真正打开,关键在于高校管理者是否愿意真正担起社会责任,正视公众对‌进入校园‌、感受文化熏陶的合理期待。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我们看到,各地多所高校陆续向社会开放校园;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开放校内冰场等供公众体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师生实现畅行互通。这些实践证明了开放与有序管理可以并行不悖。而在大学校园开放的过程中,规则愈清晰透明,服务便愈便捷高效。

大学,本就该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思想殿堂。开放是公认的大学基因。大学向社会开放校园,既是对公众期待的回应,更是对‌兼容并包、服务社会‌之精神本真的坚守。

找到学校承载力与公众需求的平衡点

□何 勇

随着暑期来临,关于“大学校园开放”的话题,持续‌引发讨论。喧嚣争议的背后,实质上是大学校园有限资源承载力与公众实际需求之间日益凸显的深层矛盾。

不少高校迟迟不愿打开校门‌面向社会‌,并不完全出于懒政,而是一种出于现实考量的无奈选择。近年来,很多公立大学相继建设了新校园,大楼越盖越高。但同时由于扩招,普通本科学校校均规模‌持续扩大‌,以及办学经费有限等原因,大学校园资源高度紧张问题越发明显。不少公立大学位于主城区的老校园,现有的教研、体育等基础设施连师生需求都难以充分满足。

在此背景之下,大学校门打开,校外人员‌规模超过校园承载能力‌时,资源承载力不足的困境‌将加速凸显‌。师生与公众争夺体育场馆、自习空间等公共资源的冲突风险上升,校园交通管理、治安维护及环境保洁压力剧增,可能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日前上海交通大学校内发生的冲突事件正是这一矛盾的直观显现。近年来,贴吧、微博等平台也频现学生抱怨校外人员抢占球场、食堂座位的帖文。

公立大学作为公共教育机构,开放共享确属应有之义。但开放绝非简单的“拆除围墙”,而需先行厘清三大命题。一是‌行为边界‌,社会人员活动范围是否应避开教学科研区,是否存在禁入场所?二是‌管理权限‌,高校对违规校外人员能否实施有效约束,执法权边界何在?三是‌责任划分‌,如若出现意外伤害事件,校方、肇事者、受害者的法律责任如何界定?

极端个案暴露的管理漏洞,应成为完善制度的契机,而非重启封闭的借口。破解开放难题,需正视矛盾,在保障师生权益与满足公众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既考验高校管理的智慧,也依赖公众的理解包容与规则自觉。

本质是公共服务能力的系统性升级

□李 平

关于大学校园开放,讨论的重点不应‌拘泥‌于“是或否”,而应着眼于‌开放程度与精细化管理路径‌。

上海交大学生与校外人员冲突事件发生后,校方迅速回应并配合调查处置,同时声明将加强安全管理,‌强化校外人员行为规范引导与管理机制‌,以维护正常教学秩序。该事件的处理过程凸显了‌平衡开放与安全需厘清责任边界‌的迫切性,核心在于明确‌开放限度、‌权责归属及加强‌协同治理等。这样的应对实践,揭示了校园开放实现安全共治的系统路径,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多重启示。‌

高校校园开放问题折射出公共资源管理、社会责任与安全治理间的深层博弈,其困境核心并非简单的“开与不开”,而在于‌如何在保障学术生态与履行社会服务间构建动态平衡机制‌。开放校园绝非简单的“打开大门”,而是‌涉及管理架构、安全保障、资源调配、文化建设等多维度的系统工程。成功的校园开放需依托精细化管理、技术、资源和文明协同,核心是平衡开放共享‌与‌‌校园秩序、师生权益‌‌的关系。唯有如此,方能在回应公众期待的同时,守护校园作为‌教育科研核心场域‌的本质功能。

大学校门“打开”还要“开得好”,需要高校管理者摒弃“封闭即安全”的迷思,‌推动管理范式升级,以信息化预约管理替代传统封闭管控,以多元共治取代单向防御。比如‌,建立校外人员黑名单制度‌,对扰乱校园秩序者限制入校,情节严重者依法追责;‌实施分区分类管理‌,核心区域(如教学楼、宿舍)严格管控,公共区域(如体育场)限时开放并加强巡查;‌升级安防硬件‌,完善监控、报警、照明等设施,提升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等等。

相信通过完善的配套举措,高校校门不仅会‌持续开放‌,更能‌将“开放”本身打造成一张‌展示自身魅力、服务社会公众、促进文化交融的亮丽名片,‌从而更充分地实现‌大学的社会价值。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