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轩
又是一年稻花飘香时,杭州市三墩小学双桥校区举办了一场欢乐的“稻香四季·禾风梦乐营”活动。学生们分别打卡了竞技营、智慧营、惠赏营、成长营和送爽营等活动,沉浸式体验夏日劳作,以继承和发扬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
校长冯岳说,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把一年四季与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自然变化相关联,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和生态伦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用它来串联学校的劳动教育,恰好与中华民族的耕读传统相契合,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育人理念。
三墩小学地处城郊接合部,从2020年起就开始积极推进劳动教育。尤其双桥校区,更是开发了“稻香四季”特色劳动课程,引导学生跟着节气去耕读,将教育与生活、劳动与学习融为一体,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园变身“大农场”
走进双桥校区,居校园C位的不是升旗广场,而是一块5平方米不到的农田。只见玉米秆如哨兵般挺立着,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它们正在拔节抽穗,清甜的气息混着秸秆的青草味扑面而来。按照节气,学校会依次种下油菜花、玉米、向日葵和小麦,所以这片四季流转的农田成了校园里最美的一道风景。
由于空间逼仄,如今劳动教育似乎离城市学生越来越远,现实中很难做到人人参与。因此,三墩小学尝试重塑学习空间,实现破局。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郑影竹介绍道,在中心广场开辟农田,学校的初衷就是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劳动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要去亲手翻土、播种、浇水,让学生在汗水中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在观察作物生长中感受生命力量,在协作劳作里培养责任意识。她说:“劳动教育的根,就扎在这片泥土里。”
有田,还有地。每间教室的走廊外都浇筑着一方小阳台,那是学生们的自留地,也被称为“一米菜园”。按不同的时令,分别种植了葱、生菜、蒜苗、辣椒等蔬菜,还有各色花卉。就像一个迷你的植物园,令人目不暇接。阳光正好的课间,学生们走出教室,给自留地里的植物松松土、浇浇水,正好可以缓解学习的紧张。
前段时间,杭州市西湖区开展了一场校园“最美长廊”评比,双桥校区榜上有名。长廊位于两幢教学楼之间的二楼连廊处,长达150米。学校以四季为脉络,通过动静结合、多元设计、整体布局,对稻文化进行了生动的诠释,形成了立体多元、具身化的学习场景。其中,包括8个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区和2处沉浸式体验空间。
而在一楼的兰里风物馆里,风车、打稻机等各种老旧的农具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了几十年前。馆内现有藏品30余种,这些藏品都是学生家长捐赠的,他们大多有务农的经验。看到传统的犁头,405班学生郑博文突发奇想,把它改造成可调节角度的弧形刃口,木柄上还有特别的设计。他说:“爷爷犁地总弯着腰,加弹簧能省点力,软胶握久了手也不会疼。”
2022年,三墩小学获评杭州市绿色学校。在双桥校区,除了遍地生长的农作物,还有柚子、李子、杨梅、杏、橘子、石榴、柿子等果树。种植、浇灌、收获……成了校园的主旋律,也是师生对教育最本真的体悟。
学习变得“更好玩”
在去年的小雪花艺术节上,一些优秀的漫画作品被摆放到学校的长廊中进行展示,其中就包括601班学生邢涵创作的《秋实》。画上金黄的玉米垂弯秸秆,还有一名眯眼抚须的老农,暖黄色的主调寓意丰收在望。她说,常常看爷爷侍弄玉米地,想把汗水凝结成的甜,画给更多人来“尝”。
双桥校区毗邻三墩兰里景区,而景区的特色之一就是稻文化,所以学校将其融入教改办学实践,据此开发了“稻香四季”特色劳动课程。以稻草人课程为例,学校结合“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设计了“稻之源”“稻之田”“稻之人”“稻之恒”等4个主题单元,以劳动教育为纽带,整合了语文、科学、艺术、品德等学科内容,从而实现了“五育”并举。
“教学中,我们注重强调劳动技能、劳动器具、劳动文化、劳动精神等维度,以丰富劳动课程的育人内涵,在多维度、深层次、系统化的课程实践中引领和带动学生持续学习、发展。”三墩小学学生发展中心主任周莹莹说。
根据节气,双桥校区设计了“种植+”“美食+”“环保+”等不同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例如:春分节气的“奇妙田间游”,全校举行插秧比赛;谷雨节气的“无废城市”,宣传推介垃圾分类堆肥;小满节气的“夏日禾下梦”,用水稻杂交实验向袁隆平爷爷致敬;还有大雪节气的“最美垄上行”,编草鞋、做印糕等民俗活动把文化传承与劳动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
“树木”与“树人”之间有太多的相似性,三墩小学将一至六年级分别对应播种、萌芽、新苗、成长、茁壮和绽放等六季,并推出了二十四节气课程。其中,低段的主题为“识节气·种希望”,侧重于观察种子萌芽;中段的主题为“循节气·探自然”,强调学生能制作物候日历;高段的主题为“创节气·美生活”,要求学生设计节气文创产品。通过整体梯度设计,实现贯通式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劳动素养螺旋上升。
“耕”是生存之本,“读”则是教化之路,“耕”丰富了“读”的样态,而“读”从文化层面激发了学生对“耕”的共鸣。在双桥校区,学生们按节气管理果蔬,并记录《节气种植日志》。有的班级还设置了遛鸡遛羊券、值日校长券等,将劳动作为积分奖励。学生们直呼,这样的学习“更好玩”。统计显示,目前八成学生都能讲述节气农谚内涵,人均掌握12项农事技能,班级菜园产出蔬菜年均达400公斤,“光盘行动”践行率提升至98%。
家校共画“劳心圆”
双桥校区北面的操场,一片木栅栏将草坪围成一圈。里面有两只小山羊“咩咩”地叫着,它们是周边村民送过来的,被学生们取名为“小双”和“小乔”。只要有空,六年级学生余芯蕊就会拿着新鲜的草料去喂它们,“我是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的”。而学生张钰涵则说,第一次喂羊的感觉很新奇,舍不得走,就想多陪陪它们。
而校内田地里的一些农活更是离不开家长们的支持。“育苗这项技术活,学校还专门邀请村里的农民来指导学生。”总务教师杨卫达乐呵呵地说。按照课程设计,学生先要学习了解小麦的生长规律,再接受农科院专家等的指导。去年11月中旬,学校种下的第一批小麦成熟收割,很多人说,这是家校共育的“硕果”。
“学校紧跟西湖区劳动教育‘同心圆’的发展步伐,围绕共同的目标,凝心聚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三墩劳动教育‘同心圆’。”冯岳说,劳动教育也需要家校协同,学校以节气为抓手,积极构建家校社联动的劳动教育共同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兰里人”。
为此,学校还专门印制了一本《家校节气劳动指导手册》,按照二十四节气,编排春分种豆、霜降收薯等亲子劳动方案,并附有工具使用图解、安全贴士等,指导家长与孩子共学农耕技艺,感受节气与劳动的共生智慧。而在“兰里印记”家长课程清单上,还有不少接地气的节气课程。507班学生金宇宣的妈妈说:“清明和孩子一起揉艾草汁、包青团,看他沾着糯米粉的小手认真包馅,特别欣慰,好像把老传统和亲情一起揉进青团里了。”
亲子手作工坊是双桥校区一个最热闹的所在。每逢二十四节气,教师、家长和学生就会围坐在一起做手工。像芒种节气的编麦秆画活动,先由教师讲解芒种的由来、习俗及小麦生长过程,家长则负责指导学生将麦秆粘贴在底图上,沿着纹理精准剪裁出凤凰、竹子等图案。通过家校的无缝衔接,学生们最终完成了一幅幅独具匠心的麦秆画。
为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三墩小学开通了“节气劳动”云社区。教师们会不定期地在线上共享学生的种植数据、发布劳动任务、义卖劳动成果等,以深化劳动价值认同,凝聚育人合力。学校坚信,当劳动变成一种习惯,学生的创造力就会被无限激活,他们的未来将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