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7月4日 星期

江山市城北中学:“三本”课堂促学生全面成长


□本报通讯员 徐敏杰 叶 鹏

“古代皇权是怎么强化的?”“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情况怎么样?”……期末阶段,在江山市城北中学的社会与历史学科复习课上,教师抛出问题后,由学生自发讨论、总结,充分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一堂课,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开心,为何会产生这种化学反应?“学校实施以生为本,以课标、教材、省编作业本为本,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本的‘三本’课堂,让学生全面、快乐地成长。”城北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杨子坤道出了原委。

城北中学原先的教学质量比较薄弱,教师教学观念转化慢,课堂存在“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关注题目多,关注课本少”“关注答案多,关注方法少”等问题。对此,本学期学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出了“三本”课堂实践,强调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减去不必要的细枝末节;关注教材使用技巧,减少教辅材料的使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关注学生差异化发展。为深入践行“三本”课堂,学校要求教师了解学生融入情感、研究课标吃透教材、多做习题扩散思维、自我命题形成体系,从而引导学生全面成长。

走进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在讲授“延续文化血脉”主题时,教师引入非遗春晚的视频:剪纸窗花红艳艳,舞龙舞狮闹翻天,京剧脸谱十八变……“学生看到非遗春晚,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上课就来劲了。”在观看视频与问答互动中,教师将学生的情绪、兴趣调动起来,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中华文化为何能生生不息。“因为有趣!”“因为有用!”“因为不断创新!”……贴近生活、立足教材、落实素养,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不仅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明白了传承的责任,文化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成长,正是对“三本”课堂有效性的最好诠释。在九年级语文《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教师采取矛盾分析法、诵读法、探究法,让学生感知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在体育课《篮球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三步上篮》教学设计中,教师让学生在运动中培养坚强的意志……

“‘三本’课堂教学实践还在路上,我校将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更加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杨子坤表示。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