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7月4日 星期

玩得好,才能学得好
杭州市余杭区杜甫中学让游戏成为学习新引擎
图为学生正在制作金属七巧板。
(学校供图)

□本报记者 廖钗勤

6月,连绵的梅雨给杭州披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在杭州市余杭区杜甫中学的校园里,学生们的课间生活并不因下雨而变得单调。午饭刚过,七年级学生郑宇杰便兴冲冲奔向庭院的英语角——一场趣味盎然的“英语脱口秀”正等着他。他从“自选菜单”里抽取主题词“food”后,立刻眉飞色舞地分享起自己最爱的炸鸡汉堡。更欢乐的是与同学们即兴开启的角色扮演,大家代入情境你一言我一语,英语口语练习变得像玩游戏一样轻松。

简单的一个“玩”字,正是杜甫中学育人探索的新方向。探索的契机始于校长杜娟的教学观察,她发现:上课时,一些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下课后,他们也常常待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太走动交流。“为什么这一代学生不爱玩了?”杜娟对此感到担忧。她认为,学生只有玩得好,才能学得好。于是,围绕“玩”这个字,杜甫中学做起了文章。

是游戏,也是学习

数学教师贺恩旭是学校里当之无愧的“孩子王”,一下课,学生们总会成群而来,不是约他打羽毛球、乒乓球,就是聊天。“他是学生心目中的‘男神’!”同事们笑着评价道。能够深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贺恩旭有自己的秘诀,他擅于借助层出不穷的学科游戏,激活数学课堂。

为了抓住学生的目光,贺恩旭从学生熟悉的游戏和综艺节目里找寻灵感。在教学《分式》这一课时,他根据教学内容改编了“谁是卧底”游戏。他设计了几套题卡,每套题卡由4张写有整式和1张写有分式的卡片组成;游戏时,5名学生上台抽取题卡后轮流描述手中的卡片特征,台下的学生需要根据描述找出那张与众不同的“卧底”分式卡片。几轮下来,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在笑声中掌握了分式和整式的不同。

运算练习是提高数学水平绕不过去的一关,但对于枯燥乏味的练习,学生往往避之不及。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贺恩旭把“一站到底”的赛制搬到了课堂上。练习中,学生全体起立,逐一回答黑板上的题目,答对者继续站立,答错者坐下。对于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贺恩旭会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做错的原因。“这种刺激紧张的竞赛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贺恩旭说。有时,贺恩旭还会让学生出题,巩固基础知识。比如,“两点之间什么最短”,总有人记不清是线段还是直线,出题学生“狡猾”地将这类易错点融入题目,这让其他学生变得小心谨慎。

在杜甫中学,游戏竞赛在课堂上比比皆是:英语课上有词云图听写竞赛,化学课上有元素消消乐游戏……期末阶段,教师们又纷纷借助AI技术制作网页小游戏,把课程知识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强化记忆,巩固基础。

社团里的趣味探索

课堂之外,游戏元素渗透至校园每个角落。科学教师杨克勃打造的“奇趣科学探索营”是学校的热门社团。社团里的趣味探索令学生林加煜津津乐道:“观察植物、制作叶脉书签都很有趣,学习、玩耍两不误!”

学校采用庭院式建筑布局,庭院间遍植花木,郁郁葱葱。但杨克勃发现,在学生眼中,校园中不同的植物似乎都只有同一个简单的名字:树。学生置身美景却无法感知自然之美,这让他感到遗憾。“认识和了解自然是科学素养的一部分,要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他说。

带着这份思考,杨克勃在校园里边走边观察,记录下紫薇、石楠、栾树等的分布位置,制作校园植物地图。接着,他组织起“科学游园会”,让学生在植物地图的指引下“打卡闯关”,认识了校园里的各种植物。玫瑰、蔷薇和月季的区别是什么?红花檵木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实验楼前像喇叭花一样的植物是什么?……这个实景探索游戏令学生兴致勃勃,他们一边观察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植物,一边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其特征,努力认识身边这一个个“老朋友”。

“科学的灵魂在于实验。”杨克勃相信实验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常规的洋葱表皮细胞实验已无法满足学生的探索欲,于是他从食堂找来芹菜、菠菜、香蕉、橘子、梨等果蔬,带领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下表皮细胞、芹菜叶柄厚角组织、梨的石细胞等,了解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则。在显微镜下,平凡的果蔬变成了奇幻的微观世界,每一次调焦都可能带来新的视觉奇观,引得学生惊叹连连。杨克勃还观察到校园里昆虫种类不少,他计划着丰富课程内容,和学生一起做灯诱实验,解锁校园中的昆虫图鉴。

如何用一块金属板材和一把手锯做出一副七巧板?学生张金诚介绍,自己对做手工感兴趣,于是加入了金工社团。等到动起手来他发现,看起来很容易制作的七巧板并不简单,切错尺寸,七巧板就无法拼合。但张金诚表示,动手的过程最快乐,“像回到了小时候的游戏时光”。每周五的社团活动成了他一周中最期待的事。

庭院里的知识大闯关

说起学校里的各种趣味学科游戏,学生们总是不约而同地提起庭院文化节。

5月中旬,杜甫中学举办了首届庭院文化节。活动以校园庭院文化为经、学科游戏为纬,将学习与社交合作、任务闯关等游戏元素结合,引导学生在游戏中重新定义学习。

1号庭院里,汪杭和同学们在“语文大剧场”中表演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以此感受《史记》的实录精神。2号庭院以“数学风云诀”为主题,学生王子安流连于“凑32点”游戏摊位:两人对垒,抽取写有数字和运算符号的卡片,组合出32点即可获胜。“这些规则让运算更有趣,老师还会临场变换规则,带来新鲜感和刺激感。”王子安说。4号庭院里引人注目的是一张麻将桌和一副“英语麻将”。学生们围坐在桌旁,有模有样地摸牌、摆牌,绞尽脑汁地搜索词汇——只有将摸到的字母牌拼成单词才能“和牌”,因此每人都拉来一个“小帮手”出谋划策。6号庭院更是热闹非凡,学生们时而放声大笑,时而长吁短叹。人群中,学生杨棠棣握着卡牌举棋不定。这个名为“化学式狂想曲”的卡牌游戏出自杨克勃的创意:牌面是各种化学元素,玩家要将手中的元素牌组合成化学式,组合成功即可按铃抢答。为增加可玩性,杨克勃还设计了“危险反应牌”“元素禁用牌”“催化剂牌”等带来不确定性的趣味道具。“抢答错了会失分!我很怕把化学式组合错,反复看了又看。”杨棠棣说。

在教师们的探索下,游戏与学习“化敌为友”,成为校园生活的重要拼图。杜娟深信,将游戏引入教学,能通过清晰的任务驱动、及时的反馈机制和有效的反思复盘,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新的可能。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