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大关苑第一小学 陆梦雅
接到学生们的“举报”,我急忙赶到“案发现场”。只见男厕所的洗手台上、地面上,洗手液的泡沫四处蔓延。围观的学生三三两两地笑着、议论着、指责着,小Z低着头站在一旁,脸上写满窘迫和不安。这个智力偏低的男生,缺乏为自己辩解的表达能力,以为自己又犯下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
我对一旁看热闹的学生教育一番后,让他们散开,然后轻轻走到小Z身边,蹲下身子,温和地对他说:“小Z,老师和你一起把这里清理干净,好吗?”
他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后点点头。我们一边清理,他一边抽泣着说:“老师,我不是故意的……”
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我的心里泛起一阵酸楚。
小Z被学生们边缘化,会让他丧失自信心和集体归属感。我要让学生们看到,小Z是我们班的一员,也能参与班级事务。
“小Z,愿意帮老师一个忙吗?”
小Z有些惊讶,也有些迟疑:“是什么事?”
我微笑着说:“你去德育处找李老师,告诉她你来帮陆老师拿东西。”
我之所以没有明确具体要拿什么,是担心信息太多他记不住。我把小Z带到走廊,指着德育处的方向,重复一遍:“去德育处找李老师。”
他点点头,信心满满地说:“好的,我去。”
其实,我已经做好了小Z会空手而归的心理准备。果然,他回来了,告诉我:“老师,我没找到德育处。”
其他学生听见后,纷纷自告奋勇:“老师,让我去吧,小Z不行的。”
小Z低着头,眉头紧锁,满脸自责。
我坚定地对大家说:“小Z可以的,我们耐心地等等他。”
小Z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我再次为他指路,他又一次出发。
过了一会儿,他回来了,沮丧地说:“老师,我找到德育处了,但是里面没有人,我还是没有完成任务。”
他从“找不到”到“找到”,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我的内心有点激动。“你好厉害,这一次你找到了德育处,看来我们小Z还是很能干的哦。那等一会儿你再去看看,德育处有没有来人,然后帮老师拿东西好不好?”
“好的。”小Z眼中重新燃起信心。
又到下课时间,他第三次去德育处,回来后跟我说:“老师,李老师不在,其他老师在,他们让我回来问问你要拿什么。”
我越来越激动,如果他知道要拿的是什么,这个任务岂不是已经完成了。我连忙告诉他,要拿值周安排表,并鼓励全班一起给他加油。
小Z第四次回来的时候,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李老师在了,她让我把整个年级的值周安排表都拿来了。”
我情不自禁地夸道:“哇,你不但成功了,还超额完成了任务,你真是我们班的小能人呀。”学生们满脸惊喜,发出一阵阵赞叹声。
想不到一项小小的任务,他努力了四次才完成,中途不断受到他人的质疑和否定。看着他一脸憨笑又骄傲的样子,我很庆幸自己的坚持:让他相信自己一定行。
从那以后,小Z为班级做事更积极了,和同学的交流也多了起来。大家逐渐接受他,包容他,认同他。
一天在和小Z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家人觉得小Z做事毛糙,便索性不让他插手家务。于是,这天放学后,我约见了小Z的家长。
“老师,小Z是不是又闯祸了?”
我笑着安抚小Z的家长,并详细讲述了小Z这段时间的进步。我与家长达成共识:多鼓励他,让他更自信一点。
小Z开始有机会尝试独立完成一些小事:他笨拙却执着地系红领巾、叠衣服、整理书桌,主动弯腰捡起地上的小纸片、帮教师分发作业本、和同学们一起打扫卫生……这些小小的举动,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赞许与鼓励。
他就像半粒种子,成长的起始带着些许艰难。但教育的力量在于永不放弃,温暖的关怀足以消融一切阻碍。在家校携手爱的浇灌下,他正凭借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一点点绽放出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