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鲁迅小学 胡晓燕
午饭后,我匆匆赶回教室,看到豆豆被几个女生“扣押”在座位上,课桌上放着被“缴获”的沾满红辣酱的牙签和棉絮。
“老师,豆豆好恶心,他把辣酱藏在口袋里,偷偷吃。”一旁女生急着报告。我凑近一看,发现豆豆校服口袋处确实渗出一大片油渍。
豆豆四年级刚转到我们班就成了热议的对象。他个头矮小,不爱说话,爱吃奇怪的东西,被大家称为“怪味豆”。
我把豆豆带出教室当面询问,可他始终紧贴墙壁,拒绝沟通,让我无功而返。“哎,真是个奇怪的男孩。”原以为是豆豆还不习惯学校饭菜,可上门家访后,我才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和豆豆爸爸的交谈中,我得知豆豆幼年丧母,和爸爸一起生活。豆豆爸爸是一名厨师,每天下班回家已是深夜,父子见面时间很少。
豆豆长期独来独往,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在学校就像个隐形人,每次吃饭就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内心孤寂感越来越重,竟发展成需要重口味刺激。
家访那天,豆豆跑进自己房间,紧闭房门不出,令我很心疼。我决心要给这颗“怪味豆”研发“心配方”。
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渴望来自父母和教师的陪伴与关心。只有内心被爱填满,才不会被负面的情绪占据。
于是,我指导豆豆爸爸先从“原料包”着手,为豆豆提供家庭营养: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设立家庭留言箱,周末与孩子一起用餐、运动,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亲子活动,鼓励孩子从孤独中走出来。
然后是学校“主料盒”,如何在里面注入爱的能量?一个想法在我脑海中悄然成形。
清晨,我出现在学校食堂,和豆豆共享我亲手做的辣酱拌面,并赠他一本汪曾祺的《好好吃饭,好好生活》。“世间万物,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豆豆从起初的惊愕到露出一抹微笑,接过早饭,也接过了我的关心,并迅速地将其“光盘”。
我随后赠送豆豆一枚今天的“营养徽章”,并从包里拿出事先准备的食谱闯关本,和他相约每天一起吃早餐。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我跟豆豆拉近了距离,有时候吃着早餐,他会主动和我说点心里话。
正当我暗自庆幸的时候,食堂阿姨一通告状让我猝不及防:“这学生怎么回事,辣酱弄得满地都是,还差点儿倒到同学身上。”
我震惊地看着豆豆。还没等我开口,豆豆就青筋暴起,嘶吼道:“是他们先说我异味癖。”他的脸涨得通红,委屈地大哭。
我轻轻拭去豆豆眼角的泪痕,安慰话到了嘴边,又觉得苍白。
我苦思冥想,怎样添加“增味剂”,让学生们接纳豆豆呢?
食堂里张贴的美食海报给了我启发,何不举办一场班级美食节活动?可以利用学生来自不同地区的特点,提升他们的口味包容度。
于是,我联系班级里精通厨艺和从事餐饮工作的家长,其中也包括豆豆爸爸,指导学生制作特色美食。
美食节上,不同地方的风味小吃齐聚一堂。我意味深长地对全班学生说:“每种味道都有自己的特色,它们交织在食物中,相辅相成,成就了美味,也成就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和伟大。我们班集体亦是如此。”
学生们一一上台展示菜肴。轮到豆豆时,我播放了他和爸爸炒制怪味豆的视频。学生们在品尝时,被它鲜明又复杂多变的味道吸引。不出所料,这道菜成了当天的人气王,被学校“食育新天地”栏目报道,并成功入选了食堂下一周的菜单。
像豆豆这样的学生并不少见,他们因亲情缺失或与同伴失和,加上学业压力导致学习信心动摇,表现出孤僻的性格。
为此,我每月举办“心语调味瓶”活动,让大家相互倾诉,彼此陪伴;还特别设立了“心理成长站”,豆豆就是站长之一,负责记录班级心理日志。
每颗心灵都渴望被温柔以待。作为班主任,唯有研制最适合的“心配方”,才能解锁紧闭的心门,捕捉情绪信号,涤荡青春烦恼,让教育更加有效。
●点评:
面对行为有偏差且内心封闭的学生,教师没有草率定性或盲目说教,而是用心深挖问题背后的成因,在亲源性、师源性、生源性重重交织的矛盾场域,生发独特的育人智慧:耐心指导家长,制作早饭陪餐,举办班级美食节……这一连串充满烟火气的举动,实质是构建一个以爱温润心灵的成长港湾,将教育范式从规训转换成平等对话。这种以生命联结的育人哲学,正是破解学生心灵之锁的关键。教育艺术不在于填平某个心灵沟壑,而在于唤醒整个生态系统的修复潜能。作者在解决一个学生问题的同时,看到整个班级可能存在类似的问题,设计活动,提供平台,巧妙借助集体的神奇力量,实现朋辈间的情感支持与成长赋能,让更多枯萎的心灵得到滋养。
(点评者:杭州师范大学 周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