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浙教人物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5月23日 星期

一把宝剑,铸就非遗传奇


□本报记者 徐梦娇

“叮!当!叮!当!”在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刀剑实训基地里,清脆浑厚的打铁声此起彼伏,像极了一首古老的战歌。炉膛内,炭火正旺,一阵阵热浪扑面而至。“手腕压低一些,保证打出来的剑脊不会歪。”一声严肃的叮嘱传来,说话的正是学校刀剑工艺专业教师吴利忠。此时,他正指导着学生们锻打剑坯。

龙泉宝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相传,第一把龙泉宝剑诞生于龙泉秦溪山麓。至此,当地人以此为傲,世代传承这门传奇技艺。龙泉也因此摘得“宝剑之邦”的美名。2006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个子不高,寸头,斯斯文文的样子,乍眼一看,吴利忠实在不太像一个会打铁的老师傅。然而事实上,他与刀剑传承人这一身份已经绑定了10余年。

吴利忠走上铸剑这条非遗传承道路,本身就是一部现实版的“宝剑出鞘记”。“我算是半路出家。”吴利忠腼腆一笑,“原本以为只是简单的打铁技术,直到自己入了行才知道其中的不易。”2010年,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刀剑工艺专业。专业开起来了,却面临师资短缺的问题。彼时,任教机械专业的吴利忠凭着对刀剑的兴趣,毅然从机械师转型为铸剑师。

此后,他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沈新培为师,开启了边学边教的教学生涯。那时候,吴利忠白天教书,一得空就钻进铸剑工作室里打磨手艺,风雨无阻。翻开吴利忠的备课笔记,纸页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各种示意图和学习心得。为了能让深奥的技艺更加通俗易懂,吴利忠总是自己先“吃透”,再把每个技术要点“掰开揉碎”后,讲给学生听。

吴利忠的课堂没有过多的理论,更多的是手把手的示范。“折叠锻打百十回,热锻、冷锻需要往复进行。”铸剑最考验工匠的体力与耐心。从炼钢、锻打,到淬火、磨光……总共28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匠心与智慧。

在学校的刀剑实训基地,记者看到学生们正在热锻工位上进行作业。铁锤落下,剑坯上火花四溅。学生工作服上星星点点的烫痕,述说着这门技艺的艰辛。“刚开始练的时候,一天下来手臂都抬不起来。”学生吴浩南学习锻制技艺已有3年,手掌被磨出水疱、肌肉因长期敲打作业而拉伤、手臂被火星烫伤……这些苦头,他都吃过。

“从打坯到淬火,少一锤都成不了好剑,非遗技艺差不得一分一毫,千锤百炼才能出锋芒。”吴利忠谈起学生坚持的意义,语气铿锵。他坦言,学锻制技艺很苦,但“苦不过技艺失传的遗憾”。

在过去,非遗技艺的传承通常靠师带徒的口口相传。如何突破时空限制,让这门传承千年的传统技艺后继有人?吴利忠与学校教师组成团队,编写了《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等教材。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计划。2020年,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正式获批成立。作为丽水市首家技师学院,学校通过构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深化产教融合等创新举措,推动龙泉青瓷和龙泉宝剑这两大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养走向全国。

回望自己10余年的非遗生涯,曾笑着说自己是“门外汉”的吴利忠如今已是桃李满园。这些学生如同星火散落四方:有人成为新锐铸剑师,有人创新传统品牌。但最令人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学子将领悟到的工匠精神带到了各行各业。“锻剑和育人一样,每一锤都是修行。”吴利忠由衷地感叹道。在他看来,非遗传承留给后人的财富远不止技艺本身,“学生们在遇到困难时不退却的决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心、雕琢工艺时的匠心,都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精神财富”。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