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浙教人物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5月23日 星期

一杯清茶,飘出非遗香韵


□本报记者 郭诗语

“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往上提,不要用指甲掐,像这样……”在安吉县第二小学的七彩茶园里,安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佳莹(现为安吉县紫梅小学教师)正俯身示范,娴熟地采下一棵茶树上最嫩的叶芽。“现在请同学们动手吧,记得这几行要采得仔细些哦。”李佳莹的话音刚落,学生们挎着竹篓,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兴奋地散开在茶园里。

安吉白茶历史悠久。据《大观茶论》记载,宋徽宗曾盛赞一种叶子晶莹剔透的茶,疑为安吉白茶的前身。但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安吉白茶似乎销声匿迹。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人在安吉天荒坪镇的一座深山中发现了一株白茶古树。后经科研人员扦插培育,这一珍稀茶种才得以重焕生机。2011年,安吉白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李佳莹和白茶的故事,始于安吉溪龙乡的青山翠谷。童年时,奶奶在土灶边炒茶的身影是李佳莹最深的记忆,“铁锅烧得通红,奶奶揉捻着茶叶,满屋都是清香”。上世纪90年代,溪龙乡成为安吉白茶的核心产区,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茶叶,李佳莹的家人亦投身其中。制茶这门非遗手艺,便埋在了这个“茶二代”心中。

2006年,李佳莹成为安吉县溪龙小学的一名教师。教书之余,她始终怀抱着“让家乡的孩子了解白茶文化”的初心,自编采茶歌曲、编写白茶校本教材、开设采茶拓展课程……乐此不疲地向每个学生推广安吉白茶文化。

2018年,李佳莹来到安吉二小任教,又将白茶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新的教育园地上。在学校的支持下,李佳莹在校园一隅开辟出七彩茶园,并开办了“齐云茶堂”。采茶、炒茶、品茗……在这片充满茶香的第二课堂里,安吉白茶制作技艺有了更清晰的模样:茶园里,学生们化身“小茶农”,熟练地采摘嫩芽;茶堂中,学生们不仅收获了制茶体验,还把泡好的香茶带回家,让父母品尝。

为了更专业地学习安吉白茶制作技艺,李佳莹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达有为师。白茶制作技艺是一门需要倾注心血和汗水的“手掌艺术”。作为这门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从采摘、摊青到杀青、初烘,再到摊凉、复烘和收灰干燥,李佳莹对每一道工序都熟稔于心。在所有工序中,杀青是白茶制作的技术关卡。

所谓杀青,指用高温快速蒸发茶叶中的水分。“杀青时的火候、操作者动作的轻重,都会影响茶叶最终的口感。”李佳莹边说边将手掌探入近200摄氏度高温的炒茶铁锅中。只见她的双手娴熟地在茶叶上打圈、抓抖,带起阵阵茶香。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做起来却相当不易,“刚开始练习时,手被烫出水疱是常有的事”。

李佳莹明白,非遗传承不能仅凭一时热情,而是要扎根在日常教学中。李佳莹是语文教师,学校的七彩茶园便成了学生们进行文学创作的舞台,采茶实践更为写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即使是平日里不擅长写作的学生,也能用真情实感写下对家乡白茶的喜爱。”在李佳莹看来,茶园好似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一株株的茶树间自由生长着:学生们通过照料茶树培养责任感,在制茶过程中锻炼耐心,在茶艺学习中修炼礼仪……

四月阳光和煦,春风拂过茶树,李佳莹望着学生们采茶的忙碌身影,目光如炬:“我想通过我的努力,将安吉白茶制作技艺这门非遗技艺传承下去,把这株美丽的安吉白茶带给更多的人。”她的承诺,就像茶园里四季常青的茶树一样,在这片土地扎根生长,生生不息。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