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浙教人物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5月23日 星期

一盏明灯,点亮非遗薪火


□本报记者 童抒雯

“针刺时要保持与纸面垂直,先找准位置再下针,不要图快……”在海宁市硖石小学的灯彩馆里,教师朱娟芳耐心地讲解着针刺技法。只见学生们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用针在灯面纸上刺出一个个小孔。

当细密的针孔最终勾勒出精美的图案,硖石灯彩这门流传千年的非遗技艺,在学生们稚嫩的手中延续着。

在海宁,硖石灯彩是当地非遗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据历史记载,硖石灯彩始于唐朝,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2006年,硖石灯彩被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盏明灯,流转千年,依旧灯影灼灼,这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接力。朱娟芳便是其中一位。

说起自己与硖石灯彩的缘分,朱娟芳打趣是“一眼定情”。这中间还有一段故事。海宁的硖石灯会素有“江南第一灯会”之称。每逢元宵佳节,大街上张灯结彩,好不热闹。朱娟芳与硖石灯彩的第一次相遇就发生在灯会上,“我是农村的孩子,从来没见过这么精美的灯彩”,她将这份惊叹“刻”在了脑海中。多年后,朱娟芳偶然得知当地要开设硖石灯彩培训班的消息,便第一时间“冲去报了名”。这条因热爱而生的非遗传承之路就此展开。

2013年,学校成立了硖石灯彩社团。身为非遗传承人的朱娟芳自告奋勇,成了社团的“掌门人”。她兴致勃勃地将硖石灯彩这门非遗技艺带进课堂,并下定决心,要“让更多的人知道硖石灯彩,把这门非遗技艺传承下去”。

“针、拗、结、扎、刻、糊、裱、绘”这8道工序是硖石灯彩的精髓所在。其中,针刺这一技法是灯彩制作时“最难的一道门槛”。所谓针刺,就是用极细的针笔在纸上一针一针刺出图案。有时,一张厘米见方的纸片上,需要刺出30多个针眼。“如果中途针错了,整个灯面就作废了。”朱娟芳解释道。学艺之路并不容易,但在实践教学中,朱娟芳欣慰地发现,“即使是手指被针刺破了,又或是作品需要从头再来,学生们却从未想过放弃”。在她看来,灯彩课堂传授的不只是指尖技艺,更像是一场意志品质的考验,“学生们在面对困难时静得下心、稳得住神、扛得住挫,才是非遗送给他们的最好礼物”。

走进学校灯彩馆,仿佛踏入了一个光影交错的灯彩世界。传统灯彩与现代创意相映成趣:这边是教师精心制作的《“会源抱月”桥亭灯》,绵密的针孔体现着老手艺的严谨;那边是学生的创意作品,当传统的走马灯与现代智能技术相遇,既保留了“屏风烛影”的古韵,又增添了科技互动的趣味。“这是我们‘非遗+科技’课程的成果。”朱娟芳介绍道,“有学生觉得走马灯一直亮着太费电,于是就和科学老师一起设计了这盏有智能感应功能的灯彩。”

打破学科边界、融入校园文化、挖掘地方特色……事实上,朱娟芳的课堂从不局限于灯彩制作。课堂之余,她带着学生从学校的百草园里汲取灵感,将草木芳华刻在硖石灯彩之上;节假日里,她和学生一起深入社区,推广非遗体验活动,让传统技艺走进千家万户。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了非遗文化传承的队伍。他们组成跨学科的“守艺”教师团队,用创意和热情续写非遗故事……

在学校的灯彩社团里,朱娟芳发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现象:那些在学业上或许并不耀眼的学生,却能在灯彩世界里发出属于他们的光芒。学生小周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朱娟芳观察到,这个平日里不起眼的男生却能在制作灯彩时表现出难得的专注和毅力。“针刺工艺最需要耐心。无论他碰到什么困难,最后都能坚持完成。他还在一次灯面制作比赛中,获得了市级奖项。这对他来说是肯定,更是鼓励。”朱娟芳欣慰地说道。事实上,小周的成长并非个例。在硖石小学,每学期的灯彩展便是学生展示创意的闪亮舞台。学校长廊上,形态各异的灯彩作品汇成一条流光溢彩的灯河,见证着学生们在学习非遗技艺中收获的成长和进步。

“我们的学生未必人人都会成为非遗传承人”,但朱娟芳相信,学生们在灯彩制作中培养的坚韧品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都会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财富。正如那一盏盏被点亮的灯彩一般,非遗传承的火种正以最温暖的方式,照亮着每个学生的成长之路。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