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和睦小学 蒋 荔
“我想成为别人家的孩子。”那天我在教室里批改作业,小希突然和我这么说。
“为什么呀?”
“因为只有别人家的孩子才是优秀的。”
小希圆圆的脸蛋,总喜欢扎两个小辫子,是一个可爱的女生,平时乐呵呵的。可当她郑重其事地说出心中的“小秘密”后,一个更真实的小希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已经很努力了,但爸爸妈妈还是觉得我这不好那不好……”委屈的眼泪夺眶而出。没想到,像个小大人一样、做事积极的小希,内心竟如此地敏感和挣扎。
“你有很多的闪光点,勇敢地做自己吧。”我摸着小希的脑袋,轻轻地说。
我和小希的爸爸妈妈沟通后才知道:这一年,她家多了一个小妹妹。妈妈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妹妹,实在忙不过来;小希的学习就由爸爸接管,小希做作业动作慢,经常做到很晚,学习成绩也不见起色。
努力却换来亲人的数落,而且有些语言比较过分,慢慢地,小希就接受了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评价。
我把小希的“小秘密”告诉了她的爸爸妈妈。他们说,自己第一次感受到愧疚,后悔没有及时发现小希的难受。
我教小希每天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她改变认知方式,不要随便给自己贴标签,多告诉自己“我可以”“我能行”“我一定做到”……
我在班级里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这不是个例,而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想成为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高标准对比下,学生们陷入了自我迷失与否定的怪圈。
我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一场题为“我VS别人家的孩子”吐槽大会。
学生们纷纷“控诉”着父母是怎么利用“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来打击自己家的孩子。很多学生刚开始时哈哈大笑,后来逐渐安静下来。间或还能听到有学生在抽噎。我看到小希在下面细细聆听、频频点头。
“小希,你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小希迟疑了一下,站起来说:“我爸爸妈妈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就是一个神,我永远比不过。”
借着这个话题,我提出了一个建议:“同学们,敢不敢和‘别人家的孩子’彻底比一比?”
学生们跃跃欲试。
在我的引导下,一张张思维导图呈现出每个学生真实的样貌,既有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也有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的特点。当然,更重要的是,有学生对自己身上优点的客观、理性分析。
我特意邀请小希作为代表向全班展示她的成果。
“小希加油!”身边的同学鼓励道。
小希略显害羞地站起来,手里的纸攥得更紧了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有的人都无法被比较。”小希掷地有声的结束语获得学生们雷鸣般的掌声。吐槽大会后,小希整个人精神了不少,我能看到她眼中的光。
我乘胜追击,在家长开放日举行了一次“体验别人家的孩子”活动,学生和家长双向选择,互相配对,“重组家庭”。
在分享环节中,很多家长突然发现,原来自家孩子也有闪光点。小希妈妈听到别的家长在夸小希的一日表现后,脸上的表情既诧异又骄傲。
这次家长开放日,每个家长都听到了其他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夸赞,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小希妈妈给小希一个大大的拥抱:“小希,其实你很优秀。妈妈以后一定会陪伴你、肯定你,我们一起努力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