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秀湖学校 莫福珍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带领学生们在操场上嬉戏,阳光洒在他们的笑脸上。
突然,一阵兴奋的尖叫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只见一群学生正围在一起,聚精会神地搜寻着小小的西瓜虫。
有的学生用小树枝轻轻拨弄着西瓜虫,看着它们慢慢地蠕动;有的学生拿出小瓶子,小心翼翼地将西瓜虫装进去,打算带回家仔细研究。
“你们为什么这么喜欢抓西瓜虫呢?”我走到学生们身边轻声问道。
“我想看看它是不是长得和西瓜一样。”
“老师,我想知道它是怎么爬的。”
我摸摸一个学生的头,问道:“那你们抓到虫子后,会怎么做呢?”
“我会把它放在手上玩。”
“我会把它捏死。”
我心里一惊。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增设了一个绘本故事栏目,于是,我从绘本故事《我和小蜻蜓》入手,课前请班里的“故事大王”录了一段旁白:“聪聪非常喜欢小昆虫。他抓了一只小蜻蜓,用瓶子把它装起来。为让小蜻蜓呼吸到空气,他还在瓶盖上扎了孔……”
我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小蜻蜓这个时候的感受是怎样的吗?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想象自己就是这只小蜻蜓。”
我开始播放音乐,两分钟后,音乐停止。我问:“瓶子里的小蜻蜓们,你们想出来吗?”在采访完学生的感受后,我提出本课的讨论主题——怎样才是“真喜欢”?
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
有一个学生说:“喜欢它,就应该让它自由地生活。”
“如果我们抓到虫子后,把它捏死,那算不算喜欢呢?”
学生们都摇摇头。
“是的,喜欢不是占有和破坏,而是让它以自己的方式存在。”
我还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们分别扮演虫子和孩子两个角色,模拟孩子抓虫子和放虫子的过程。
当学生们扮演虫子时,他们体验到了自由被限制的无助和恐惧,引发出他们对“真喜欢”的反思,即喜欢不应该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当学生们扮演的虫子被放飞时,他们体验到了轻松和自在、生命回归自然的喜悦和满足。
为引导学生将这份好奇心转化为更有意义的学习和探索,我给他们播放了关于昆虫的科普视频,让他们了解不同种类昆虫的生活习性。
通过这次学习,学生们不仅对各类昆虫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我的提议下,学生们成立了校园生物研究小组,定期观察并记录校园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的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不再盲目地抓虫子,而是开始关注它们的生活环境、食物来源,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共生和互利关系,学会了观察和记录的科学方法。
更令我欣慰的是,学生们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主动参与校园的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环保活动,还将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们对生命的认知得到了升华。他们不仅学会了珍惜和尊重生命,也开始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关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