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浩
“horizon”(视域)这个词不仅指一个人视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即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还具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当观察者静止不动时,其视野必定是有限的,最远能看到的地方就是天地之交。因此,“horizon”这个词也有“地平线”的意思。一旦观察者开始移动,他的视域便可无限延伸。
在哲学领域中,“视域”这一概念不限于物理上的“看”,还有精神上的“观”。目之所及确有限,心之所向则无穷。
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也存在提问视域。它不仅能目测到物理空间内的学生,也能洞察个体生命的精神。
一堂课是否可以顺利推进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的关键就是提问。提问的内涵在于以学定教,即教师根据学情,在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形成对学生的思维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提问视域,不仅展示了教师的学科知识面,也考验着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
首先,提问视域中的学生范围要尽可能大。
年轻教师缺少经验,很多时候会将目光聚焦在前排的学生,或者几个思维比较敏锐的学生。
甚至在省优质课的赛场上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教师对学生不了解,又想确保自己的课堂能顺利推进,一旦发现个别学生问题回答得好,便把大部分的回答机会都给这几个学生。有的学生一节课会被提问四五次,而很多学生却未有任何表现的机会。
提问视域窄化的后果是给被聚焦的一方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形成课堂的紧张氛围;而被忽略的一方则如释重负,继而感觉无所事事,精神游离在课堂之外。
因此,在教室这个物理空间中,教师要将注意力涉及听课的所有学生,而不是聚焦在某个角落,要确保更多的学生跟随课堂的节奏前进。
如果我们将课堂比喻为一趟旅程,教师的目标是要确保途中没有一个旅人掉队。
其次,提问视域中还包含问题的逻辑。
所谓提问要有逻辑,指的是问题要经得起推敲、符合常识。课堂中经常会有一些逻辑混乱、不合常理的提问。
比如有位教师在执教一堂课时提问:“Why did they go home?”(他们为什么要回家?)其文本语境是主人公遭遇自然灾害,教师期待的答案是:“They wanted to rebuild their home.”(他们想重建家园。)
但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一个人为什么不回家?”按照正常的逻辑,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家是我们离不开的故土。因此,不论主人公想不想重建家园,回家是他们必然要做的选择。教师的提问可以是:“What will they do first when they get home?”(他们回家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在那节课中,我看到有学生在窃笑,不少学生是被强行点名回答的,答案都显得牵强附会。
最后,提问视域还需要关注问题的层次。
教师在设问的时候,要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去推进课堂,遵循由易到难、步步推进的原则,但也要懂得适可而止,在问题触及本质的那一刻见好就收。
在有限的课时中,喋喋不休的提问容易耗损时间。在英语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句提问:“And more?”(还有呢?)
有时学生的回答已经非常到位,但教师为得到预期的答案,不断地追问学生;而学生此时可能对自己的回答有些自信,内心很想得到教师的肯定,却换来教师的一句“And more?”,显得自己的表现不够精彩,从而产生挫败感。
与过度追问相反的是浅尝辄止。
不少教师喜欢抢夺学生的话语权。学生明明只回答了一半,或者才刚刚开了个头,教师不知是出于对时间失控的恐惧还是怕学生讲不到重点,非得打断学生的发言,自顾自回答起来。如果教师的回答能在学生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倒也无妨,但很多时候他们只是重复学生的表述而已。
教师对课堂互动程度的判断,也是对课堂节奏的掌控,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一种能力。
师生问答式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助产士”教育法,在一问一答中,真理和智慧渐渐浮出水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
教师的提问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发现问题的视角、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教师上起课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是因为其提问视域够广、够深、够精准。
传统的课堂提问主要是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导向,通过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然而,AI时代已经到来,知识作为基础材料在学习中必不可少,学习更倾向于锻炼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AI时代学习知识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运用知识,尤其是掌握运用知识向AI提问的能力,以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对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决定课堂成败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对学情的了解、对文本的解读、对情感的共鸣等,教师的提问是最重要的因素,起着串联教学环节的关键作用。而提问视域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关乎着整堂课能否顺利推进、教学效果能否得以凸显、师生之间能否实现双向奔赴。
(作者系绍兴市上虞区华维外国语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