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实施整体性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温州市新田园小学 周 璐
教书与育人是一个整体。语文课程教学应从单一传授学科知识转变为主动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由做题走向做事,在实践中学习。
一、教学现状分析
2021年7月,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实施减负提质,促进教育公平。但调研显示,学生花在语文学科上的时间、精力有增无减;多数学生认为语文学科乏味、艰深,难以体验到获得感与成就感。据笔者分析,目前语文教学存在以下症结。
(一)知识分散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常常根据经验与惯性,随意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局限于孤立的知识点分析,知识与知识间缺乏有机联系,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流于表面
目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事实性知识,而无法深入探究概念性、策略性、反思性知识,知识结构存在静态惰性的特点,难以实现知识的跨情境迁移,学习流于表面。
(三)脱离生活
当前的语文课堂未能实现素养目标的融合,课程内容与生活缺少联系,学生难以将知识运用于生活情境,无法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感、效能感。
因此,要解决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知识分散、流于表面、学用分离的现状,促进学生主动学、深入学、创造学,让教和学的过程成为真实的知识创造过程,必须改变当下零敲碎打、各自为政的教学现状,高效统整目标、内容、方式与评价,推进学生的整体学习。
二、探究整体性学习
(一)确立研究目标
教师应以单元为整体教学的基础载体,提炼出最具教学价值的大概念来联结学习内容,从而化繁为简,直抵核心,凸显本质,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实践的转变。通过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与学习评价,着力推进情境化、概念化、问题化的教学实践,形成教学合力,构建“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教学图景。教师应合理运用并二次开发教材,围绕学习主题,细化备课思路,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走向主动理解概念,推动常态课堂教学范式的转变。
(二)推进研究进程
1.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应深入解读教材,系统梳理单元选文、语文要素、课后习题、阅读链接、交流平台等课程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从语文要素、选文类型、思维推演、语篇特质四个方面提炼大概念,梳理核心知识,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
2.提升学习体验
语文学科的整体性学习强调知识的整合。为激发学生文本解读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重构语文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推动知识向经验的转化,掌握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经验。
3.促进认知深化
从单篇课时教学转向单元统整教学,教师需要掌握可操作的技术策略,提升整体备课能力,有效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素养探究的转变。
(三)善用评价工具
基于整体教学观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够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提升思维与表达能力。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过程中,学与评密不可分。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增强评价的诊断和促进作用,笔者尝试开发了4种评价工具,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转化能力,解决被动学习的问题。
1.单元作业单:评估知识掌握
笔者精简原本重复冗余的课时作业,设计出具有挑战性的单元作业单,将核心知识融入其中,从基础运用、阅读理解、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等方面全面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对标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评的一致性。
2.整理反思单:促进知识内化
笔者尝试开发整理反思单作为反思支架,引导学生从复述知识到关联知识再到转化应用知识,逐步深入反思,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知识的脉络和作用,理解学习的价值在于运用知识改善生活,从而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3.课堂观察单:追踪知识转化
笔者基于关键活动,设计课堂观察单,通过提问、互动等非正式评价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全面收集学生的学业表现数据,评估其知识的转化程度,据此调整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经验构建,实现能力向素养的提升。
4.成长报告单:重视素养评价
笔者以主题单元学习为一个周期,在单元学习结束时,根据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作品创作、活动表现等,生成一份成长报告单,为学生提供精准的诊断,并给予客观、全面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素养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改变了传统的选拔取向,更注重肯定和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