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进校园,便听见各间教室传出朗朗的诵读声。“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孩子们手捧《东坡诗词微读本》,读得入情入境,这是属于眉山市东坡区东坡小学学生的午间诵读时光。
“东坡文化是一本厚厚的‘人生百科全书’,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校坐落于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又以‘东坡’冠名,更要传承东坡精神,让东坡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东坡小学党总支书记杜科介绍,自2009年建校以来,该校就以“学承东坡,道臻至善”为办学理念,以“东坡文化传承和传统文化教育”为办学特色,系统构建了具有东坡文化特色的学校文化系统,“我们的校训只有5个字——像东坡一样,即希望师生能像东坡一样做人、做事、做学问”。
那么,该如何把这样的办学愿景落地到具体的学习、生活中?东坡小学把第一个突破口放在了环境建设上,让东坡元素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校徽是书法体的“东”字,巧妙地将苏东坡形象融入其中;吉祥物为“小东坡”,是多种神态的“小东坡”卡通形象;形象宣传语出自《赠刘景文》中的“最是橙黄橘绿时”;学校标准色为“东坡绿”,源于苏东坡对竹的喜爱;还有行止楼、百坡楼、超然楼……“我校将东坡文化融入学校景观,让东坡精神可视化。这样,学生行走在校园,就能时时、处处与东坡‘对话’,感受他的仁爱、乐观、勤奋与博学。”校长刘芳说。
东坡文化进校园,要“看得见”,更要“摸得着”“做得到”。
李爱刚是一位颇“文艺”的数学教师。工作之余,他喜欢一边翻阅东坡诗词,一边弹奏心爱的吉他,为东坡诗词谱写古风小曲。最初,李爱刚是以成人视角和审美进行曲目创作。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或许可以将这一爱好带进课堂,让学生在歌声中吟诗诵词,认识、了解苏东坡。
为了让谱曲更贴近学生的喜好,易于传播,李爱刚请学校的音乐教师一起帮忙,还自费请人做伴奏和范唱。在一次次的打磨和修改中,他的作品——《东坡》成型了。李爱刚迫不及待地将这首歌曲教给自己的学生。学生们听了几次便可以哼出来,“唱诗比背诗还快”。目前,李爱刚已创作10余首以东坡诗词为背景的儿童歌曲,其中不少作品还成了学校的上下课铃声。
循着这样的思路,这些年来,东坡小学陆续打造了“我诵苏东坡”“我讲苏东坡”、评选“十佳小东坡”等“像东坡一样”系列活动。每天,学校会安排固定的“东坡诗词”吟诵时间,由校长和部分优秀语文教师领读;每学期,学校语文组会开展“我爱苏东坡”故事讲演比赛;每年,学校还会举行十佳“仁爱小东坡”、十佳“乐观小东坡”、十佳“勤奋小东坡”、十佳“博学小东坡”评选活动。
与此同时,学校还组织编写了《我爱苏东坡》《东坡诗词微读本》《东坡诗词诵写画》等校本读物,以供全校学生使用。这些校本读物,更是让学生们走近苏东坡、爱上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诗词,我希望自己未来能像东坡一样快意人生!”该校六(3)班学生黄佩瑶告诉记者。
正是这样体系化的设计与安排,使得东坡文化在学校深深扎根,浸润着每一个学生。学校育人呈现鲜明的特色,其“传承发展东坡文化,营造灵动诗意校园”的案例成功入选教育部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名单。这些年来,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全国传承东坡文化特色学校、四川省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