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特别报道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5月13日 星期
青神中等职业学校:
擦亮产教融合的金名片

青神中等职业学校的竹编教室内,学生吉吉金子正在进行竹丝扣瓷。

“在瓷杯外围编织一层竹丝,就像给瓷器织了件衣服,既防烫、又防摔,这种工艺叫作竹丝扣瓷。”青神中等职业学校的竹编教室内,2023级竹编专业特色班学生吉吉金子一边进行竹编创作,一边向记者介绍起这项传承数百年的非遗技艺,“最难的还是编织时不能留下接头痕迹,必须一气呵成”。

在青神中职校,竹编无疑是一张闪亮的金名片。早在1987年,该校就创办了竹编专业,是当时国内较早将地方特色产业纳入学历教育的新兴专业。“30多年来,依托青神竹编资源,植根当地竹编产业,我校培养了一大批扎根本土、辐射国内外的竹编技术人才。‘来学校是学生,出校门是人才’已逐渐成为现实。”学校副校长邓光强坦言,这得益于学校实行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改革。

2015年,青神中职校被四川省教育厅确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竹编专业被确定为试点专业。以此为契机,该校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紧密对接,持续深化专业与产业融合、招生与招工融合、学习与上岗融合、实训与生产融合,逐步构建了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良好格局。

“要让青神竹编发挥出新的美学价值、时代价值,就要在教育教学中瞄准新的市场需求,让学生手中的竹编制品从日用品向艺术品过渡。”国家级美术工艺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专业课教师陈岚告诉记者,目前,当地竹编行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很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学校竹编专业始终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追随市场及产业发展趋势,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培养能用、实用、有用的产业发展所需的特色型技术技能人才。

据介绍,学校以服务产业、适应企业为根本设置专业课程,并及时根据产业需求和学生发展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在招生时,校企按“学生+工人”模式组织招生,做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日常教学中,学校承担基础课教学,企业承担专业理论课和实习操作课教学,二者有机对接。其中,专业课教师是“老师+师傅”,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工人,在校学习就等同企业上岗,在企业上岗也等同在校学习。此外,企业还会根据市场需要设计产品并提出规格和质量要求,学生根据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实训内容就是产业发展需求,即企业的产品。

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也同样关键。2018年,竹编专业被列入首批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示范(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对标相关要求,青神中职校创新提出了“二三三”非遗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多年来,在大师引领、专家指导下,学校逐步完成了非遗竹编专业课程的体系创构,开发了3门核心素养课程、3门核心操作课程和5门专业基础支撑课程。同时,该校还邀请竹编非遗大师、行业技术骨干、专业课教师及教材专家组成教材开发编写组,合作编写了11本竹编专业教材。

正是在这一系列紧贴当地实际的办学举措下,近年来,青神中职校竹编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对口就业率均在90%以上,最高达96.45%。如今,青神竹编制品的生产线上,已遍布青神中职校学生的身影,有力地支撑了当地竹编产业的飞速发展,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还有不少外地学生回到家乡后,将竹编技艺带了回去,同当地文化相结合制作生产竹编制品,成为青神竹编的‘外宣员’。”邓光强说,学校还与企业共同开展社会培训,为贵州、上海等10个省(市),以及“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竹编人才。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