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村成人学习共同体,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桐庐县教育局 王先军
建设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桐庐培育了一批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的农村成人学习共同体(以下简称学共体)。
一、实践背景
桐庐位于“三江两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金旅游线的中心地段,近年来主动融入杭州,接轨长三角,先后荣获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美县城、全国文明县城等20余项称号。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人才支撑,因此,桐庐围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构建起学共体。
学共体是指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农村社区范围内的农民基于共同的愿景、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在平等、互助的原则下,通过心灵契约的形式,在乡镇政府各部门、成人学校的培育扶持下,形成的非正式学习团体。学共体是桐庐美丽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创建一个更加繁荣和宜居的农村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育新型农民
学共体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载体。通过学共体,农民可以学习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首先,学共体通过组织各类培训课程和实践活动,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这些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其次,学共体注重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帮助他们了解市场需求,掌握市场营销技巧。此外,学共体还积极倡导生态环保理念,引导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学共体能营造一种终身学习的氛围,鼓励农民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这种学习型乡村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个体素质,还能够增强乡村的整体学习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二)传承乡村文化
学共体在传承乡村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共体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例如传统技艺培训、民俗文化表演、乡村文化讲座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够激发他们传承乡村文化的热情,让他们深入了解乡村文化,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学共体在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学共体通过挖掘和宣传乡村文化,能够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二、实践策略
(一)构建协同机制,完善学共体培育的职能体系
学共体的培育需要各方协同。桐庐通过构建协同机制,联动各部门,促进学共体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1.成立县社区教育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政策保障和部门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浙江开放大学桐庐学院(社区学院)。
2.设立业务指导部门,负责学共体培育的具体工作。以社区学院、县教育局职成教科为业务指导部门,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社区教育工作。
3.完善四级网格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协同推进学共体培育工作。一级为县社区教育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二级为业务指导部门,由县教育局职成教科、社区学院共同组成,负责制订县域计划、出台评审细则、开展评比工作。三级为乡镇街道社区指导中心、成校,负责制订乡镇街道学共体计划。四级为社区教育工作站、村级成校,负责开展学共体的具体活动。
(二)建立运行机制,创新学共体的培育模式
为使学共体成为助推美丽乡村、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桐庐建立起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1.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底数
2023年,桐庐对全县的学共体进行了调查摸底。调查结果显示,全县共有学共体239个,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草根式,形式单一,随意性较大;活动经费自筹,未受政府重视;负责人未经培训,活动内容缺乏设计与引领;地区发展不平衡。
2.统一管理部署,全面推进
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县教育局下发了《桐庐美丽乡村学共体培育计划的通知》,将学共体培育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并列入成校的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全县统一部署,全面推进。
3.创新培育模式,示范引领
桐庐培育学共体主要采取3种模式:
(1)自主培育
乡镇成校利用自身资源、场地、经费等优势,自主培育新的学共体,由成校校长或教师担任负责人,进行顶层设计、有序推进。
(2)辅助培育
各个乡镇成校协助属地推进学共体建设,包括培养核心成员、开发课程、制定章程、开展活动等。具体措施有4项。一是协助乡镇街道建立组织机构、调研学共体发展情况、制订培育计划等。二是协助乡镇街道建立学共体核心负责人资源库,明确成员职责、权利和义务,落实学共体常务管理,规划蓝图等。三是协助乡镇街道开发课程,一类是常规实践操作课程,一类是理论学习课程,包括理论的更新与补充、完善与拓展等。四是修订活动计划。针对学共体容易出现“冷”“热”现象,成校通过与核心成员举行座谈会,帮助其修订活动计划,并辅助改善活动条件,添置必要的设施设备,聘请师资开展培训辅导等,为成员的学习活动服务。例如,分水成校为月溪太极拳协会提供活动场地,并动员成校教师加入协会,坚持参加活动。
(3)共同培育
各乡镇成校与学共体深度合作,参与学共体建设。例如,江南镇的白鹤书院通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对地方文化、国学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获得了社会的肯定。江南成校及时发现了白鹤书院在社区教育中的积极影响,从书院创建之初就介入设计,与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资源共享、共建发展,使得书院和成校成为亲密无间的社区教育综合体。
(三)借力搭台,展示学共体的丰富成果
为学共体提供展示、比赛的机会,能有效激发学共体成员的成就感、荣誉感,促进其持续发展。
桐庐将“桐庐百姓日”等作为学共体节,要求各成校积极协助乡镇街道,组织学共体展演。展演结束后,开展一系列经验交流、表彰先进等活动,形成一种具有时代性的社区文化风尚。例如,横村成校打造的横村摄影协会,通过搭建平台、组织培训,提升了学共体成员的摄影水平,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该协会还组织学共体成员参加中国摄影报影友联谊会,开展“美丽中国,潇洒桐庐”摄影比赛,为横村的电子商务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实践成效
培育学共体,对助推学习型乡村建设、提升新型农民致富技能、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提升了学共体发展水平
桐庐通过全面部署、统筹推进、协同发展、以评促建,不断提升学共体的发展水平。成校以点带面,通过自主培育、辅助培育、共同培育等模式,培育了20多个县市级示范性学共体。这些学共体具备3个特点。一是基本保障到位。有负责人与专技辅导教师;有合理的活动预算;有相关部门的资助,活动经费稳定;有固定的活动场地、学习场地、专业设施。二是建设有序。学共体规模适当;活动和谐健康,有较多的学习元素;负责人有较强的管理、组织能力,工作责任明确;有章程和管理制度,活动管理规范。三是活动开展持续稳定。能够按时向当地成人教育机构提供活动计划和动态,并积极参加社区教育活动,发挥示范、引导、辐射、服务作用。
(二)提升了农民的参与度和生活质量
近3年,桐庐新培育的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的学共体达98个,类型丰富,涵盖乡村旅游、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健身娱乐、生活休闲等多个领域。每个乡镇成校为属地至少培育了1个示范性学共体,努力使每户家庭至少有1人参加学共体活动,提高了农民的学习力和生活质量。在乡镇政府各部门、成校的培育扶持下,学共体成员共同学习、共同活动、共同发展。学共体不仅改变了农民不良的生活方式,让乡村休闲方式变得文明高雅起来,而且为农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助力他们实现各种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