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加我微信,免费领皮肤。”“我是明星助理,完成任务就能获得视频通话机会一次。”“不听话,小心把你抓到监狱去。”……据媒体报道,近期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案时有发生,尤其是小学、初中阶段学生,由于警惕性较差,稍不注意便有可能踏入诈骗分子精心设置的陷阱中。
诈骗未成年人的套路可谓层出不穷。从以免费领游戏皮肤为诱饵,到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恐吓,再到利用亲情关系编造故事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他们结合多种手段,通过刷脸支付、下载远程协助软件、发送验证码等方式实现转账、充值或账号换绑。这些诈骗行为不仅可能造成未成年人家庭的经济损失,更可能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未成年人之所以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反诈意识较弱。他们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潜在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辨别诈骗分子的虚假话术。另一方面,部分家长也存在一定责任。有些家长警惕性不足,设置免密支付等支付方式,或在孩子使用手机时,各类社交软件和银行App同时运行,且不注意保护密码,让孩子可以轻易获取相关信息,为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信网络诈骗的侵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良好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减少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引导孩子树立遇到事情及时向父母求助的观念。同时,家长要重视反诈宣传教育,为孩子普及防骗知识,教育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轻易添加陌生人联系方式,切勿随意使用父母的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账户进行资金支付。
学校的反诈教育也不容忽视。许多未成年人对“诈骗”的概念模糊不清,不清楚手机上一些操作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学校应积极联动有关部门开展反诈宣传,将反诈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内容,通过举办讲座、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提高未成年人的反诈意识和能力。
未成年人自身也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要合理安排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多培养其他兴趣爱好,做到适度游戏、快乐成长。玩游戏时,尽量使用没有绑定银行卡信息的设备,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同时,未成年人要保持警惕,遇到陌生电话、短信要提高警惕,不随意扫描二维码、点击陌生链接或下载不明App。如果一旦发现被骗,应立即向家人反映或报警求助。
为未成年人撑起反诈保护伞,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各方携手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