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4月29日 星期

推动“行走的思政课”走深走实


●“行走的思政课”正在中华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育人篇章。让青少年在行走中感悟、在体验中思考、在实践中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教育目标。

□谌 涛

据媒体报道,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组织学生赴陕西感悟延安精神,把思政课搬进实景实地;衢州第一中学组织学生赴井冈山重走红军路……思政课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这些“行走的思政课”正以其独特的实践形态,成为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创新路径。

当思政课从教室走向广阔天地,从单向灌输转向沉浸体验,教育便不再是抽象的理论传递,而是直抵心灵的精神洗礼。这种创新形式与深度内容的融合,既体现了教育规律的回归,又彰显了红色基因的传承使命。

形式创新是激活思政教育生命力的关键一环。数字技术赋能下的井冈山研学,通过VR重现黄洋界战役场景,让学生在虚实交融中触摸历史肌理;学生赴延安开展红色研学,用脚步丈量信仰之路……这些实践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让思政教育融入山川草木、革命遗址和行业现场,构建起“社会即课堂、万物皆教材”的育人生态。这种创新以具象化、情境化的手段,让抽象道理可触可感,使红色精神在具身体验中完成代际传承。

内容深耕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保障。行走的课堂要避免沦为“打卡式研学”,必须深挖红色资源的精神富矿。井冈山充满革命印记、烈士陵园丰碑矗立、延安宝塔山气势非凡等,都是铸魂育人的鲜活素材。只有将地域特色与时代命题结合,让文物说话、让史料生辉,才能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教育效果。

情感共鸣是检验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当学生在数字展厅与百年前的青年隔空对话,当学生感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教育便完成了从知识传递到价值认同的跨越。学生在八角楼前重读《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更在青砖黛瓦间感受到真理的力量。这种通过具体场景营造激发的共情,远比单纯说教更有效果。

持续发力是扩大思政教育影响力的必由之路。行走的课堂要避免成为“一次性教育”需要构建长效机制:既要纵向贯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红色教育贯穿青少年学生成长全过程,也要培育专业师资队伍,使教育者既能讲透理论又能善用实践载体。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红色资源数据库的建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开发,能让行走的课堂突破物理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普惠共享。

铸魂育人是一项需要代际接力的系统工程。教育创新既要敢闯“无人区”、探索新形式,更要坚守主阵地、深耕好内容。唯有将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让青少年在行走中感悟、在体验中思考、在实践中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教育目标,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