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近日,清华大学发布新政:本学期起,每天下午的“黄金时段”原则上不排课,鼓励学生开展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同时多项贴心举措上线,比如每天17时后,学生可以到乒乓球馆、冰上运动中心、网球馆、壁球馆等多个场地场馆开展锻炼。相关场馆也设置了学生免费专场。清华大学的做法获得了公众的广泛好评。
背后是“健康第一”的 教育理念
□李 平
清华大学这一看似简单的课程调整,释放的信号远不止于强身健体,更昭示着让大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拥有强健的体魄已然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从高校层面来看,一是要强化理念引领与制度指引。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下,往往更注重学生的专业成绩和学术表现,而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学生学业负担沉重,课余时间多被作业、考试等占据,体育锻炼时间被大幅挤压,日常运动需求难以得到保障。因此,高校应树立“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大学生专业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塑造健康体魄,为终身发展筑基。
二是要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体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当前,不少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与强健学生体质的目标存在偏离,重专项技能、轻体能训练的现象普遍存在。高校不仅要开齐开足体育课程,保障体育课时量,还应设计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及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帮助学生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同时,要优化激励机制,改革课程评分体系,可将体质健康指标和课外锻炼情况纳入体育课成绩总评,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
三是要加大资源投入,营造崇尚体育、热爱运动的良好氛围。从此前的相关调研报告来看,体育设施和资源的不足,是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应加大对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为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创设更便捷的条件。配齐建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进一步补齐教师教学能力短板。依托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积极探索智能化体育设备在体育教学、体质测试、运动训练等方面的运用。
健康校园的建设,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与文化浸润,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而非强制性任务。当然,只有学校的行动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也要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让自己真正动起来。唯其如此,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才能切实得到提升。
这样的硬核举措是传承更是创新
□冯海燕
继“不会游泳不能毕业”、要求“人人参加长跑”之后,最近,清华大学再次推出新规助力学生体育锻炼,将下午的“黄金时段”留出来。这不仅是清华大学优良体育传统的传承,更是将学生运动习惯融入校园文化基因的创新举措。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许多大学生因为学业、前途及自身习惯等问题,平时疏于体育锻炼。清华大学为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推出的多项举措,其核心在于将制度设计与学生实际需求结合,形成可复制的校园体育文化培育模式。清华大学接地气的举措,对破解大学生“体测焦虑”“碎片化运动”等痛点极具参考价值,值得更多高校借鉴。
清华大学的举措非常硬核,而且可操作性强。学校说到做到,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下午的“黄金时段”可自主安排运动。清华大学还为学生配备“体育助教”,并通过氛围营造替代硬性考核,例如游泳馆浅水区在特定时段设置学生免费专场,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运动并累计奖励等。这些举措都激发了学生运动的内在动力,从“要我动”转为“我要动”。
学校出台相关制度,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排除各种干扰,势必会让更多学生“心向往之”。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能得到全面提升。随之带动的,是全校学生的精神面貌与学习状态。可想而知,当运动成为习惯,将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高校为学生的体育锻炼留出更多的时间、空间,很有必要,也很迫切。当遍地都是“低头族”,当许多老年病、富贵病呈年轻化态势,当“脆皮大学生”现象不断刺激人们的神经,真的需要更多学校出台各项硬核举措,让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跑起来、动起来,跟“脆皮”说再见。
让大学生动起来的尝试多多益善
□张立美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仅直接决定着他们的综合素质,还关乎国家人力资源质量和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早在2014年,相关部门就发文要求在全国高校广泛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活动。2020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也对高校推进大学生体育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
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一些学校对体育锻炼缺乏应有重视、体育课设置不合理等原因,相关政策及规定难以扎实落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仍呈现下滑趋势,“脆皮大学生”等网络梗不时登上热搜。2021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和2021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查复核结果显示,全国19~22岁大学生身体素质多项指标呈下滑趋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不及格率约30.0%。清华大学此次的贴心举措引来热议,再次让人们将目光聚焦于此项议题。
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主观原因是一些大学生不愿进行体育锻炼。中青校媒此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运动的最大原因是缺少运动伙伴、不愿一个人运动(44.04%),其他原因还有课业繁重、没有时间(39.17%),害怕运动太累(33.82%),以及更愿意把空余时间花在其他休闲方式上(24.33%)。此外,调查数据显示,越到高年级,基本不运动的比例越高。
大学体育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根本途径。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让大学生走出教室、宿舍,不仅需要大学生主动“自我加压”,更需要高校创新形式,为大学生动起来创造便捷的条件,帮助大学生提升运动兴趣,助推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像清华大学一样,国内不少高校为激励大学生动起来做出诸多尝试,深受学生欢迎。比如,浙江大学在去年上线了“体育活动专项补助”;云南全省92所高校从今年开始为每年体测在80分以上的毕业生发放“身体倍儿棒”证书……这些举措,无不以更青春、更好玩、更柔性的方式吸引大学生,让他们真正享受运动的快乐。
激励大学生动起来的尝试多多益善。期待更多高校行动起来,重视学生体质,创新体育教学方法,为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提供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