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平
9月的余姚,秋高气爽。蒋梦麟故居就掩映在黄家埠镇华家村后蒋自然村的秋色之中。房屋的整体布局具有典型的浙东民居风格,简朴肃穆,环境幽雅,附近一派秀美的宁波水乡风情,还原了他在小说《西潮》中描述的“故居环境幽雅,小桥、流水、修竹、河埠”的场景。蒋梦麟的少年时代就在此度过。
走过蒋梦麟故居的门厅、正屋、厢房和灶屋,静静浏览完里面的展品,他的一生,徐徐铺陈于眼前——
中西合璧,中体西用
蒋梦麟学贯中西,兴趣广泛,悠游于中西两种文化之间。他从小生长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长大后又在美国生活了多年,中西文化的碰撞及中国社会的巨变在他的思想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
他的代表作 《西潮》“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西潮》记录了蒋梦麟从童年生活到参加科举,后赴美留学又返回国内投身政界学界的完整历程。书中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风云,从“西风东渐”到“军阀纷立”,从五四运动到抗战时期,蒋梦麟既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历史的观察者。通读这本书,蒋梦麟身上的那种在西潮冲击下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骨,便可管窥一二。
出生于1886年的蒋梦麟,6岁进私塾读书,11岁进入绍兴中西学堂,17岁考中秀才,并转入上海南洋公学就读。在诸多学校中,上海南洋公学对他的影响最大,学校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开设了中学、西学课程,学生们既读“四书”,也学西方历史文化和自然科学知识。在急剧变动的大时代,在新与旧、中学与西学、维新与革命之间,他感觉到“西化的潮流已经无法抗拒”。
自1908年起,蒋梦麟开启了留美生涯,并在哥伦比亚大学拜入杜威门下,潜心钻研教育学。1917年,他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和教育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蒋梦麟主办《新教育》杂志,以传播现代教育思想为己任。他为该杂志撰写了大量文章,开辟了刊载涉及教育、政治、学术等问题的专栏《教育评论》。在蒋梦麟的带领下,《新教育》始终与当时中国社会进步思潮步调一致,深受社会广大进步人士的欢迎,成为20世纪20年代前后宣传、推进新思潮的主要舆论阵地,也是五四运动时期最知名的教育学刊物。
出生于殷实之家的蒋梦麟,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在不断地学习中,他渐渐熟悉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知识,同时对历代兴衰的原因也有了相当的了解。这是他后来从事西洋史比较研究的一个基础。
蒋梦麟注重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吸收西洋文化相结合。面对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他既不主张完全学习西方,也不赞同守旧,而是强调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在《西潮》中说:“中西两者融会贯通,如蜂酿蜜,蜜成而花不见了。”
他认为,“中国文化是少数古文化现在还巍然屹立的一枝。它之所以能够如此,就是因为能不断吸收新的文化与适应新的环境”。而当时国内的五四运动和陈独秀等人提倡的文学革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觉吸收西方文化的表现。在《西潮》中,他写道:“我们吸收西方思想的能力愈强,我国的文化亦将愈见丰富。”
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蒋梦麟,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改变社会,增强社会的发展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蒋梦麟一直恪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教学方针。代理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他十分重视中西结合,文理贯通,要求入外文系者须有国文功底,入国文系者需有外文成绩。他把“科学概论”作为所有文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理科各系则把国文作为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
投身教育,成就卓著
逸云寄庐,又称明鉴楼,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孤山路2号。蒋梦麟曾居于此。他在《西潮》中有关于这段经历的描述:“鱼儿戏水,倦鸟归巢,暮霭像一层轻纱,慢慢地笼罩了湖滨山麓的丛林别墅。只有缕缕炊烟飘散在夜空。我感到无比的宁静。”
蒋梦麟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他是孙中山口中“他日当为中国教育泰斗”的近现代著名教育家。留美期间,原本追求以农兴国的蒋梦麟,弃农业而从教育,认为教育能够拯救新一代年轻人的思想。回国后,他投身教育近30载,任编辑、大学教授、校长、教育部部长等多种职务,成就斐然。
从临危受命代理北大校长,到1930年出任北大校长,再到1938年成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三常委之一,这一番人生经历,于蒋梦麟而言,最为浓墨重彩。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变革频繁。在他代理北大校长期间,军阀混战连绵不断,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办学经费严重短缺。他和北大同人经过不懈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让北大在困境中得以继续前行。
1927年,蒋梦麟被任命为刚成立的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走上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岗位。在蒋梦麟的领导下,浙江率先在全国教育界确立了职责明晰、有序规范的行政管理制度,修订了教育法规,完善了全省各层级教育制度,使全省各级学校的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轨。
1927年,第三中山大学(次年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在求是书院旧址蒲场巷宣告成立。学校有工、农、文理3个学院。蒋梦麟正式就职该校首任校长。作为出色的教育理论家与改革家,蒋梦麟以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和第三中山大学校长的身份,领导和推动了辛亥革命后浙江新教育的发展,以试点“大学区制”的实践缓解了浙江高等教育薄弱的状况,使全省的教育格局得到适当的调整。
蒋梦麟还十分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他盛邀在全国教育界享有盛名的陶行知到浙江,协助创办湘湖师范学校。该校仿照著名的晓庄师范教育教学模式,以“为农村教育培养师资”为己任,极大地促进了浙江农村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普及。
由于在浙江主持教育行政工作政绩卓越,1928年10月,蒋梦麟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教育部部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专科学校组织法》《大学组织法》《专科学校规程》《大学规程》等,都是在蒋梦麟的主持下拟定、修订并制定完成的。
1930年12月,蒋梦麟正式就任北大校长。当时,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北大的外部环境十分复杂。蒋梦麟除了忙于校内的改革和整顿工作外,还带领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反对日本侵略的运动中,努力使北大免遭日军的侵扰,稳定了教学秩序。
在教育主张上,蒋梦麟认为教育的长远之计在于“取中国之国粹,调和世界近世之精神:定标准,立问题”,以培养“科学之精神”“社会之自觉”为目标。培养“活泼泼的人”、“改良社会”和“能生产”的实干型人才,是他一以贯之的教育目标。
身处于中西交融、新旧交织的动荡环境,蒋梦麟一直秉持学术救国、学术立国的理念。他曾明确提出:“学校之唯一生命在学术事业。”
无论是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一任部长,还是后来出任北大校长,蒋梦麟始终不忘学术,把“研究高深学术”写入《大学组织法》和《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中。
从1919年成为北大教授至1945年完全步入政坛,蒋梦麟在北大工作了20余载,是北大历届校长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五四运动爆发后,北大处于政治旋涡,又要面对“中日冲突中的惊涛骇浪”,然而北大依然能够执近代高等教育牛耳,人才云集,学术繁荣,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蒋梦麟的苦心经营。
蒋梦麟说自己平生做事全凭“三子”: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所谓“鬼子”,指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办事。他在坚持蔡元培确定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基础上,对原有的体制做了调整,明确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方针,整治此前曾提及的“群治弛”的校风痼疾。
按照蒋梦麟的这一方针,北大进行了深入的教育改革。例如:确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首设研究型教授,制定了专任教授制度、教授休假政策、教授留学资助政策等,并着力改善所有教师的生活与科研条件,进而极大提升了教学与科研质量;制定了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同时也十分注重学生自治能力的培养。在上述的治校方略中,蒋梦麟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学术自由。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北大成为相对独立、自主的学术机构。
抗战期间,北大南迁昆明,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大之后,蒋梦麟又兼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他与蔡元培、傅斯年等人一道,艰苦地致力于北大中兴,铸就了北大和西南联大的辉煌,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质量人才。
精思力践,“尊重个人”
民国时期,风云变幻。蒋梦麟且行且思、勤政务实,以其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和坚定的实践精神,在那个充满变革与探索的时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
他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在他的家乡余姚,不仅有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梦麟校区,还有一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高中。
蒋梦麟为学精思力践,具有鲜明的求实作风。留学时期,蒋梦麟由学农转向研习教育学;回国治事,他又从教育走向农村建设。他不仅是民国教育界的重要人物之一,晚年主持创立农复会,注重社会改革,提倡家庭计划,指导石门水库建设,同样功绩卓著。
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蒋梦麟的教育思想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在高等教育、平民教育、职业教育、个性教育、历史教育及科学教育等多方面发表过精辟论见。尤其对于个性教育,蒋梦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他撰写过诸多有关个性教育的文章,如1918年4月载于《教育杂志》第10卷第4期的《个人之价值与教育之关系》、1919年2月登于《教育杂志》第11卷第2期的《个性主义与个人主义》等。
师从杜威的蒋梦麟,对美国个性化教育思想有着深刻的认识。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杜威强调教育应尊重儿童的天性,注重儿童个性的养成。蒋梦麟认为教育必须从受教育者自身固有的特性来发展,这是对杜威思想的传承。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打破了中国传统对个人的束缚,发展个性教育也成了当时的潮流趋向。
蒋梦麟构建了以“培养健全个人”为目标、以“尊重个人”为前提、以“自动自治”为方法的个性主义教育体系,来达到“增进个人价值,促进社会文明”的目的。
在北大的20余年,是他实践自己个性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时期。在人才培养上,他除了强调学术与健全人格的养成,还特别强调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与大学生要具备改良社会的能力。比如,为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他对当时北大的课程进行整合,“北大以前课程失之广泛,不但应有尽有,而且不应有亦尽有。其不需要之课程,徒耗国家财力,并废学生有用光阴,于其研究之专科,并无裨益,故近来对此种课程,毅然裁去”,以更突出其专业性。
蒋梦麟认为个性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保障即施行平民主义教育。他提出一系列推进平民主义教育的方案:在教育行政方面,随时随地推行义务教育,以促进社会之进步,随时随人设职业教育、补习教育,以增经济之能力;在学校教育方面,发展个性以养成健全之人格,注重美感教育、体育教育以养成健全之个人,注重科学以养成真实正当之知识,注重职业陶冶以养成生计之观念,注重公民训练以养成平民政治之精神、为服务国家及社会之基础等。
综观蒋梦麟的个性主义教育观,“尊重、认识学生个人价值”“培养健全个人”“一切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个性为本”等,与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在当下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他的这种教育思想依然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