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近年来,浙江省各地各校积极探索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使思政课质量不断提高,有效发挥育人功效。为更好促进思政课建设,本报今起推出“身边的思政好课堂”系列报道,展示浙江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典型经验做法和优秀教学案例。
□本报记者 邹红宇
“原来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是我们的校友。”“我找到了清末民初三一书院上体操课的照片!”6月8日,在宁波教育博物馆三楼的甬上先风馆,宁波市第三中学学生郑誉泽和小组成员们发现了许多校史印记,这让他们不由得发出阵阵惊叹。
这是发生在“博物致知,寻甬上教育之光”这堂“大思政课”上的场景。当天,宁波三中的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进宁波教育博物馆,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打破课堂和博物馆的边界
青砖红瓦、朱红门窗,作为宁波市和义路上的文化地标,宁波教育博物馆这座颇具民国建筑风格的三层楼房,在一片现代化高楼中显得尤为瞩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民国时期,这里曾是全国第一所女子中学——甬江女子中学的教学楼。
在之前的参观活动中,学校政治教师马宇婷发现,位于宁波教育博物馆三楼的甬上先风馆记录了宁波三中等百年老校走过的近代教育不畏强权、守正创新之路,这既是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鲜活案例,又是“大思政课”的丰富养料。于是她就和历史教师毛圣凯共同组织策划了这堂特殊的博物馆“大思政课”。
“首先,请大家自主参观展馆,找一找馆内和宁波三中校史有关的史实。”走进三楼展厅,马宇婷先简单介绍了展馆的主题内容和布局情况,然后发放提前梳理好的《宁波教育博物馆研学手册》和《宁波三中校史手册》,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参观,打通教材内容与博物馆资源的边界。宁波三中前身三一书院的文字介绍、体育救国代表兼校友王正廷和沈嗣良的个人简介、退休教师孙钿捐赠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一处处与学校有关的文字、图片和实物让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进一步加深。
随后,毛圣凯以时间为序,带着学生一边参观一边回顾历史学科的知识点。“1925年五卅运动前后,宁波开展收回教育权运动,陆续收回甬江女子中学、三一中学等教会学校的教育权。为什么要收回教会的教育权呢?”在“收回教会的教育权”展板前,毛圣凯发出疑问。这看似简单的提问,包含了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知识点。“因为当时正处于国民革命时期,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学生施佳彤答道。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推动下,近代宁波教育开始走向本土化和独立自主的道路。”马宇婷翻开校史手册中“收回教育权”章节,指着人物头像向学生们补充介绍:“在这个过程中,曾在三一中学任教的共产党员杨眉山发挥了重要作用。”听着杨眉山的革命事迹,施佳彤感觉课本里的知识“活”了起来:“课本里的知识展现在眼前,博物馆里的文物在脑海中积淀,还有政史老师做导游,这样的思政课让人印象深刻。”
“我们在备课时会尽可能地寻找博物馆展陈资源和教材中知识点的联系,并制作知识点对照表附在研学手册里。”马宇婷介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博物馆的实地学习中切身感受历史的温度,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更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
在校史中回溯初心使命
“老师,为什么抗战时期学校内迁的图文展板里没有我们宁波三中的内迁材料呢?”当学习到“抗战时期宁波教育的薪火相传”章节时,学生郑涵洁敏锐地发现展板上介绍了甬江女子中学、宁波中学、宁波效实中学等近10所学校的迁避路线,也有宁波市慈湖中学内迁到山区办学时的教室模型,但是当时同样加入内迁阵营的宁波三中缺乏相关情况介绍。
“这个问题问得好!老师布置一个小任务,请同学们结合展板内容和研学手册中的宁波三中简史,绘制一份抗战时期宁波三中的迁避路线图。”马宇婷顺势抛出探究任务,并设置了奖励,“我们会把制作较为精美的迁避路线图放到学校的校史馆,并且把相关资料提交给宁波教育博物馆”。话音刚落,收到任务的学生们变得激动起来。
事实上,在备课期间,“做好功课再出发,带着问题去解决”就已经成为马宇婷和毛圣凯的共识。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他们经过数十次的实地探访、数百次的文案修改,设计出了包含7个探究任务的研学手册。此外,他们还鼓励学生以这节课为创作灵感,撰写历史和政治小论文。“学生能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形成学习成果等项目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马宇婷表示,他们同时把红色校史这个“活水”注入思政课当中,“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融入校史资源,推动实现学科实践育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
在随后的分组任务环节,郑涵洁和小组成员通过现场参观、自主查找资料、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了探究任务并现场汇报交流。“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里,学校6次迁移校址,保留了文化和教育的火种。”在一楼报告厅,郑涵洁对照着绘制完成的宁波三中迁避线路图,向在场的教师和同学分享学校内迁的感人细节。当讲到迁避时期宁波三中师生们排练并表演《捉汉奸》《放下你的鞭子》等革命题材的话剧时,郑涵洁感动地说:“过去,先辈们身处逆境仍饱含革命热情;现在,我们更要秉持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努力传承发扬伟大的革命精神。”
同样深受触动的还有授课教师马宇婷和毛圣凯。“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对校史和宁波教育发展历史多了一些了解。”毛圣凯认为,丰富的博物馆资源给备课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这也是一种教学相长。马宇婷则被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热情感染:“他们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还把讲解词发给我们参考。”
“这堂博物馆里的思政课既是转变教学方式、拓展育人途径的有益探索,也让学生在校史中激活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副校长马军超表示,学校将用好校内外各种思政教育资源,不断拓展思政课堂的边界,努力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