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6月18日 星期

高考作文命题,还须突破窠臼


●作文题的大忌是过于费解。要贴近学生生活,内容平实,文字简练,题意明晰,无须审题,却有着很强的思维张力,让考生人人能上手,并能反映出考生的实际学识。

□朱建人

今年的高考虽已尘埃落定,但有关语文作文题,依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笔者则视之为考题改革的一支“浮标”,观其动静,或能识考题改革的基本走势。

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共有6份7道,其中3道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另有3份4道分别由北京、天津、上海命制,北京卷的作文题由大小题两部分合成,其中两道大题分别要求写议论文和记叙文,由考生自主选择。细读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可以用“有所进步,尚难突破”八字来概括。

所谓“有所进步”,是指命题者普遍注重了考题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注重了贴近考生的认知水平,注重了对当今时代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的呼应。譬如,新课标Ⅰ卷作文题聚焦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思考,新课标Ⅱ卷则试图从航天技术进步导入,引发学生对“抵达未知之境”的哲思。全国甲卷关注时下社会交往中存在的沟通不畅问题,而天津卷则直面当下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从“定义与被定义”角度引发考生思辨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若是能够充分捋清这些内容并引导考生进行深入思辨的话,不失为引导高中学生去关注科技与社会发展,完善世界观的良好示范。惜乎这些看似不错的选题在呈现出来的实际题目中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激活考生的思维,也无法为后续的作文考题改革提供可效仿的样板。

虽然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在选题角度上已经有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较大进步,但是在命题制作上,依然难以突破传统命题的窠臼:题意模糊,容易使考生跌入思维陷阱;貌似深刻,却将考生置于不知所措的境地。

上述现象的存在,分析起来或缘于两个方面:

一是认知不够,思维不甚严谨。有关科技方面的问题,若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其解读深度会受到相当大的限制,而时下的作文命题专家往往可能缺乏必要的科学常识,于是只能“虚晃一枪”抽身出来,将科技领域的命题内容归于自己所熟知的人文领域。或者,即便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也可能疏于对概念及考题文字的深入推敲,将似是而非的概念混淆起来,导致试题本身出现认知偏差或逻辑不通的问题,让考生看了无所适从。

二是教育理念的陈旧及作文观的老化。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但不少人依然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作文视作培养文学人才的“预科”,忽略了信息社会中写作的大众化与生活化需求。因此,不少专家依然会在命题中特意设置一些认知陷阱,希望据此引导学生进行貌似高深的审题和拼装积木式的信息加工。并且还可能将自己的主观意愿视作判断学生作文水平的标杆,从而导致学生思维的窄化和僵化。

对考生而言,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普遍貌似平实、有时代感,且不乏亲和力。乍看起来,似乎落笔成文并不困难,但稍作思辨,便会产生无从下手或难以发挥的尴尬,估计有较强思考力的考生读题后懵圈的不在少数。

上海卷的“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就很好。该题贴近学生生活,内容平实,文字简练,题意明晰,无须审题,却有着很强的思维张力,让考生人人能上手,同时又能辨识出考生所积淀的认知水平、思维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其文章质量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考生的实际学识。

全国语文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明确反对作文命题“过于简单,或含糊费解”。他认为,作文题的大忌是过于费解。“出题还是要考虑大多数考生的接受能力,切忌设有圈套陷阱。好的题目是让大多数考生都能发挥,就看发挥得如何了。那种在审题时就让众多考生损兵折将的题目,不见得是好的题目。”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