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卫芳
暑期临近,五花八门的研学活动已经进入报名高峰。与往年相比,今年涉足研学市场的主体更加多元,不少培训机构纷纷入场。不过,有家长反映研学存在游而不学、质价不符、安全缺位等问题。有媒体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市场上出现众多培训机构,号称“研学旅行指导师”证书不用考试就能获取。
研学旅行必须与中小学生所学的课程紧密结合、必须与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紧密结合、必须与中小学生兴趣爱好紧密结合,否则,就会失去研学旅行的针对性。而且,研学旅行一定要体现实践性。研学旅行的本质在于让中小学生亲身体验,不仅是看一看、转一转,更要有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
但如今一些不规范的研学旅行引来诟病。不少研学旅行项目收费高、体验差,比如,有的研学旅行项目收费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有的随意更改行程且不告知,甚至提前结营;有的只在景点门口停留一会,拍个照就走人;有的研学旅行带队教师“不专业”,对学生采取放羊式管理。研学旅行乱象丛生,给人留下名不副实的印象。
让研学旅行名副其实,就要给研学旅行撑起一把“规范伞”。一方面,亟须完善研学旅行的标准。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眼下研学旅行市场监管不到位,甚至是缺少标准。因此,有必要制定研学旅行准入标准、资质标准、产品标准、运行标准、内容标准等,让组织机构有“标”可依、对“标”组织,切忌各有各“标”、无序组织。另一方面,亟须紧抓研学旅行全要素体系建设。研学旅行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又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研学基地、研学线路、研学教师、研学课程、研学安全。只有构建起研学旅行的完整链条,才能更好规范研学旅行活动。
同时,相关监管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一方面要对研学旅行组织机构进行严把关,把好审核关、资质关、准入关,严防一些无资质的研学旅行组织机构混入其中,坑骗家长和孩子。另一方面要对无良研学旅行组织机构从严处罚,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从业禁止等手段,让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更付出终身禁业代价,倒逼其规范运行。
此外,家长一旦遭遇名不副实的研学旅行,既要对组织机构理直气壮地说“不”,又要积极大胆地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以维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切忌“装哑巴”,自认倒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要为研学旅行撑起一把“规范伞”,通过完善标准,跟进监管,再辅以家长维权,就一定能有效遏制研学旅行乱象,让孩子们的研学旅行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