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郑远 通讯员 刘云辉
最近,外卖员王韬(化名)送餐到诸暨市暨阳街道某社区时,发现小区一沿街商铺不断有学生进出。王韬拿出手机拍下照片作为线索,发送至社区网格员微信群中,并告知相关部门。
作为外卖员,王韬平日不仅要送外卖,还要收集违规校外培训的相关线索。而这份“新工作”源于他的另一个身份——诸暨市校外培训机构兼职网格员。
据了解,“双减”政策实施两年多来,诸暨市的校外培训乱象得到了有效整治,但不乏一些机构和个人心存侥幸,通过“换马甲”“化整为零”等隐形变异方式,继续违规开展培训。针对这样的情况,该市在预防、发现、查处等关键环节协同各方力量。“外卖员每天走街串巷,与人打交道,我们就鼓励他们充当‘吹哨人’,发现校外培训线索及时反馈上来。”诸暨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浣东街道网格员王女士告诉记者,去年春季开学后她就新增了一项任务——每个双休日走访负责区域内的校外培训机构,看看对方是否规范营业,寒暑假期间也要至少每周巡查两次。去年7月,她就依靠这样走门入户的方式,发现了一起违规开展学科培训的行为。
目前,诸暨市共有网格员(长)4000余人,已实现校外培训机构的常态化巡更巡检,机构问题处理率达100%。此外,由校外培训机构社会监督员、“五老”人员、行业主管部门督查员等组成的一支支贴近群众、熟悉情况的群防群治队伍也在不断延伸工作触角,提升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效果。
去年,诸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浙江省“互联网+监管”平台上收到了一条市教体局发出的部门协查协办任务信息,提请协同处置关于家长反映的诸暨市某教培机构违规开展线上学科培训的问题。接到联合监管指令后,市市场监管局把任务发送到了执法人员的手机端。两个部门通过线上协商、线下协作方式,发现并查处了当事人违规开展线上学科培训的问题。
绍兴市首起线上违规开展学科培训行为被查处,也源自群众通过监管平台反映的线索:有家长发现某机构通过平板电脑搭载App卖课,利用在线视频、直播等方式开展学科培训。经诸暨市教体局深入了解,该机构的确存在线上违规开展学科培训的问题,便提请市市场监管局协同处置。
据悉,诸暨市在针对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存在违法违规隐患以及线下监管单兵作战成效差等问题,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组织实施多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依托浙江省“互联网+监管”平台,运用数字化手段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经营行为。在市级监管平台后端,从接收到移交,从办结到反馈,监管平台全程记录,可查询、可追踪、可溯源。截至目前,诸暨市今年已受理涉校外培训投诉举报40余起,做到处置率100%、回访率100%、满意率100%“三个百分之百”。
此外,诸暨市还注重家校协同发力,组织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等群体谈“双减”、聊“双减”,推出“双减”政策解读、家庭教育公益讲座90余场,网上课程200余门。
经过一轮轮的宣讲,不少曾经深陷“内卷”焦虑的家长,心态和思想都发生了转变。“以前,我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后来发现‘加餐’多了,孩子反而容易厌学。”柱山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李女士说,经过这两年多的整治,现在的校外培训机构更加规范了,她也开始理性看待校外培训,更加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下一步,市‘双减’专班还将继续深化‘枫桥式’校外培训治理模式,扩大网格队伍,进一步织密监管网络。同时,将深化协同部门的联动机制,增强查处力度。”市教体局职成教科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