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5月31日 星期

AI时代,仍然要相信文化的力量


□本报记者 言 宏 林静远

“AI时代还要固守学校传统教育文化吗?”“如何守正创新?”“如何把学校文化真正渗透到师生身上?”……这些问题在守正创新与学校文化建设暨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校园行活动中颇受关注。5月22日至24日,由杭州师范大学与多所中小学合作承办的本次活动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通过专家报告、经验分享、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共同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

学校文化不是挂在墙上、写在制度上,而是体现在人身上,育人是学校文化的终极指向。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童富勇表示,提出一个教育理念不难,但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很难。新时代如何在坚守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最终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亮认为,要相信文化的力量。拱墅区倡导“有温度的教育”,以培养正直善良、身心健康、学有所长、勇于担当、全球视野的“运河好少年”为目标,打造出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路径。杭州观成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干定雄提出,学校要注重将党的思想引领熔铸于学生成长的每个重要时刻,奋力培育“精神明亮”的时代新人。

专家们还探讨了学校文化、技术及道德的关系。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院长严从根指出,技术使人具有道德性,技术物也具有道德性,所以学校技术物可以进行相应的道德化。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魏峰则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借助数据的力量,数据有助于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文化,建构平等的学校课堂文化,形成民主公正的学校管理文化及共享文化。

而在讨论过程中,学校管理文化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之一。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罗才军认为,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变了过去由校长作为最终负责人的管理格局,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理事会、校务会、教代会和工团群会协同治理的新格局。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乍浦实验学校校长姚良介绍了学校管理机制,包括学校发展定期研判分析制、学校重大事项集体议事制、学校主要问题论坛破解制、学校主要工作定期通报制等。这些机制规避了学校发展的廉政风险,接受了广泛真实的民主监督,助力了学校高质量发展。

除了学校管理文化,专家们还谈到了教师文化该如何培养。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顾巧英提出,教师应有正气、灵气、勇气和大气等“四气”。她认为,学校应注重培养支持性文化,营造团队积极向上的融洽范围;打造赋能型组织,培育有支持能力的核心团队。浦江县教育局副局长徐双莲则认为,教师培养应具有契约精神,要将新老教师“捆绑”起来,做到老手带新手逐步摸索成长,经历一个“拐杖期—支柱期—杠杆期”的全过程。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与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教授李更生认为,教师发展应当将教师的勇气、仁气、大气体现出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是全人发展,用灵魂培育灵魂,教育决策者应打开思路,跳出学校范畴,吸纳多方面想法,使教师文化多元化。

学校文化的强大,在于它会悄无声息地塑造、决定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看待问题的方式。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常务副秘书长李斌说,“我们相信什么、主张什么、欣赏什么、反对什么,我们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和方式在学校工作和生活,这些都是学校文化的体现,也会影响和塑造学校文化”。开放包容是大家推崇的。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副理事长、金茂教育集团总校长程红兵强调,要构建开放智慧的学校文化,“应该打开学校,打开教师,打开课程,打开课堂,打开学生”。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校长王昌胜认为,要用机制唤醒每一个人,让教师把学校真正当作“我的学校”。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