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言 宏 通讯员 王 露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东娇从2008年开始带领团队参与几百所中小学文化建设实践,研究、创建和应用学校文化驱动模型。她完善了学校文化管理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上到形而上的思考,下到五步工作法的夯实,做到工作专业化、成果可见化,为中小学持续地循证改进提供专业支持。日前,记者专访了张东娇,请她谈谈学校文化该如何建设。
A.对学校文化要有新认识
记者:什么是学校文化?
张东娇: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经营的文明、和谐、美好的教育生活方式,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行为方式和物质形式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即大家公认的文化金字塔结构。学校精神文化就是办学理念体系,包括学校核心价值观,即回答学校为什么办教育及怎样办教育的问题,也称作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或教育哲学,它与办学目标、育人目的、校训、校徽、校歌合起来就是办学理念体系六要素。学校办学实践体系,包括教师、学生、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党建、公共关系和物理环境八方面。
记者:好的学校文化该呈现哪些特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哪些共性问题?
张东娇: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生活的全部。建设学校文化的目的就是创建价值驱动型学校,引导学校掌握系统思考、发展的方法论与认识论工具,从而实现“人在中央”的境界,引导师生过一种气质优雅、行为从容、内容完整、精神健康的美好生活。好的学校文化应该是慧于中、诚于内、秀于外,结构清晰、框架良好、质感精微的。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三个问题:概念不清晰、逻辑难自洽、说做两张皮。正是这些问题引发了学校文化的中空、内虚和外散现象。什么是中空?就是整个办学理念体系的表述腹内空空、没有点墨。办学理念体系的凝练表述苍白无力、乏善可陈,内涵跟不上物化程度,产生贴皮现象。内虚是指成员或者上级行政部门不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认同虚弱或者存在与己无关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外散是实践领域行为举止与核心价值体系联系不紧密或无关,产生了学校文化焦虑。
B.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三条路径
记者: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下,提升学校文化领导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建设秀外慧中的学校文化?
张东娇:有三条具体路径:慧于中,提高文化凝练能力;诚于内,提高文化认同能力;秀于外,提高文化实现能力。
提高文化凝练能力十分重要。学校应当深入挖掘自身的独特文化线索,精准提炼出富有本校特色的文化概念。这种深入的挖掘和精准的提炼,旨在充实学校文化的深厚内涵,使学校的文化内核和独特个性得以进一步凸显。通过这样的方式,学校可以有效地解决文化和内涵的中空问题,为自身的文化基调与气质进行明确定位,从而彰显出独特的学校个性。
这一过程的实施,不仅能够为学校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内在动力,还能有效地消除可能存在的文化焦虑,使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更为稳固。一个优秀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是逻辑严谨的,能够言简意赅地传达出学校的文化精髓。这样的体系应当是生动的,被学校全体成员珍爱,既显高级,又与学校实际情况相契合。
记者:怎样才能达到您说的目标呢?
张东娇:学校可采用“线索定调、逻辑自洽和简单易诵”等方法,科学地凝练和表述自身文化。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学校可以显著提升整体文化内涵,使自身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全面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诚于内的核心意义,即学校成员对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的深信不疑、态度上的高度认同及情感上的全然接受。这一过程的实现,将不断增强学校成员的集体身份认同,进而有效解决文化内虚的问题。
为了推动全员对学校文化的认同与共建,首先可以借力发力,通过借助外部资源和力量,来强化学校内部的文化认同。其次是行政把关,通过行政手段确保学校文化的正确传播和实践。再次是鼓励全员参与,让每一名学校成员都能参与到学校文化的建设中,从而增强其对文化的归属感。最后是文化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宣传学校文化,提高其在校内外的影响力。
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塑造,实质上是集体身份认同、确认与归属的集中展现。这种文化的合法性,不仅源于学校内部的努力和认可,更离不开校外的广泛支持和认同。因此,提高文化认同能力,不仅有助于学校内部的团结和凝聚,更能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地位。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学校可以逐步构建起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氛围,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提高文化实现能力的核心在于将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形之于外、美化于外。这一过程不仅涉及人的行为落实和形象展现,还包括物的环境设计与表达。
秀于外旨在解决文化外散的问题,确保学校文化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展现出其深厚的教养底蕴,并获得文化的合用性,即满足学校成员对安全、信任和发展的需要。秀于外也是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它展现的是学校文化的教养水平和实现能力。通过行为落实、形象表现和成果可见化等方式,学校可以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实现能力,使学校文化真正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行为落实方面,必须将办学理念体系具化为切实的行动计划和行为支架。这意味着学校的每一项活动、每一个决策都应与核心理念紧密相连,确保学校文化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生活方式。在形象表现上,学校应着力提升教育生活的质量,这包括对空间环境的美化,以及对师生形象的塑造。一个优雅、和谐、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够为师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和成长空间,更能成为展示学校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师生的言行举止也是学校文化形象的直观体现,因此,培养师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形象气质至关重要。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的写作、著述等方式,将学校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成果传播出去。这不仅能增强学校文化的影响力,还能激发师生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进一步促进学校文化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