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5月28日 星期

警惕过度使用网络语言的低龄化趋势


●不健康的网络语言侵蚀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创设良好的网络语言使用环境,引导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势在必行。

□谌 涛

近日,有媒体报道,“尊嘟假嘟”(真的假的)、“哈基米”(可爱的生物)、“泰裤辣”(很酷)等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热梗在未成年人群体中流行,甚至有家长发现孩子学了网络流行语之后,开始“不好好说话”了。过度使用网络语言呈现低龄化趋势,应该引起警惕。

网络流行语正好符合未成年人追求“新”“奇”“特”的天性,使用网络语言容易引起他人对自己的关注,体现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备受未成年人欢迎。然而,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会削弱未成年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网络流行语往往缺乏完整的语法和语义结构,过度使用会影响他们的语言学习能力,进而影响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不健康的网络语言侵蚀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未成年人作为网民群体的组成部分,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会接收到各种网络词汇。网络流行语有着多元存在形式,大多新鲜、有趣,但也不乏低俗化、暴力化、色情化、符号化等不健康的语言,未成年人的甄别能力还不够,极易受影响。一些网络烂梗博眼球、赚流量,助长“审丑文化”的流行,将错误的价值取向传递给思辨能力弱的未成年人,拉低其审美情趣和道德水准,使未成年人黑白不分、美丑不辨。因此,需要创设良好的网络语言使用环境,多方合力规范网络语言使用,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

优化网络环境。网络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环境及网络语言环境的规范管理,设置网络企业黑名单与白名单,实现全过程信息监管,联合相关企业优化“未成年人模式”,加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实名认证。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遵纪守法,承担社会责任,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过滤网上不良信息及低俗信息,促进“不恶意造梗、不牵强附会”的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使用规范语言。规范语言的应用,离不开自身的努力。未成年人要自觉遵守社会用语用字基本规范,坚决抵制不健康的网络语言使用和种种乱象。家长和教师也应加强对网络知识、网络语言的了解,从而在未成年人的上网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同时,家长和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注意使用规范语言,杜绝使用不文明语言。

加强教育引导。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应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帮助他们加强科学合理使用网络的能力,学会规范使用语言文字。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