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眼下正值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季,“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声音再次响起。一直以来,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不绝于耳,诸如“一届不如一届”“毕业论文送掉老师半条命”等,成为导师抱怨学生写作水平、研究能力不足的宣泄口。
本科生评价打破“唯论文”倾向值得探索
□夏熊飞
在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今天,“唯毕业论文”的本科生单一评价标准亟须打破。那些培养目标多元化的专业,不妨更人性化地制定毕业考核标准,比如让有志于学术研究者提交论文,让潜心专攻实务者递交实践成果,高校可进行分类评定。
事实上,不少高校已经推出了毕业设计可以部分替代毕业论文的考核方式,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或就业方向等,完成一份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毕业设计。有的是撰写一份完整的大型活动策划书,有的是开展一次有深度的调查性报道,还有的是完成一项难度较大的实验并进行成果展示。
不可否认,国家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后,学生数量多,要求人人拿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势必会引起研究资源不够、教师精力不足、学生能力难以匹配等一系列问题。现实窘境之下,本科毕业论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突击完成”的。更为尴尬的是,不少本科生千方百计凑出一篇毕业论文以求答辩通过,不仅没有给自己的大学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对后续的就业、工作也毫无益处。完成这一“赶鸭子上架”的任务本身,对于本科生和指导教师而言都是备受煎熬的。
不“唯论文”的本科生多元化评价方式,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畏难情绪,从而大大提高论文的原创性,减少抄袭、代写,甚至AI代劳等问题。另一方面,一些专业未必一定要毕业生撰写枯燥的学术论文,换一种更契合的考核方式,同样是对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检验,更能让知识活学活用。而且这些毕业设计往往也能成为进入职场前的预演,有利于毕业生发现技能短板并进行及时补位。
近年来,各类人才评价标准应破除“唯论文”倾向已取得广泛共识。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再起并非坏事,希望这样的舆论热议让打破本科生评价“唯论文”标准的探索脚步再快点、力度再大些。
人工智能时代给论文写作带来新挑战
□李 平
近年来,“问题”本科毕业论文屡见不鲜,“毕业论文被抽检不合格”一度成为网络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面对这一现实,倍感压力的并非只有学生,指导教师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而随着AI代写的“入侵”,这样的压力只会更甚。
一方面,不能放任AI代写野蛮生长。相比往年,今年不少高校先后发文,就学生如何在毕业论文中使用生成式AI、AI代写在论文中的比例等问题作出规范。有的高校要求学生在使用生成式AI时,标注模型工具、使用方式、生成过程;有的高校将对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结果超过40%的发出警示。这些都是在积极“亮剑”,避免AI工具滥用造成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
另一方面,要正视AI这一工具对于学术写作的积极意义。高校若一味采取“封堵”策略,杜绝所有AI技术应用,既不现实,也无必要。相关人员更应该思考的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做到既充分利用AI等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又坚守学术诚信的基石。
学术写作是学术训练的重要方式,是学术成果传播应用的前提,也是学术业绩评价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国家狠抓本科教育教学,加强本科论文抽检制度改革,把好出口关。前不久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第三十七条中明确,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被认定为存在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学位授予单位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无论是抽检、查重还是规范AI代写论文,本意都是为了督促本科生规范撰写论文,提高学术成果质量。
学术写作本质上是思维能力的训练,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缜密性、理性化,说服力和独立学习能力。人们与其一再讨论“是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不如正视问题,尽快补齐本科教育“提升学生学术写作水平”这关键一环。毕竟,本科毕业论文的过关与否,不仅仅关乎一篇论文是否人为“注水”或者通过AI“注水”,它背后折射的是本科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是否得到足够的思维能力训练,是否具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初步能力。
本科生学术研究能力 培养重在过程
□郑建钢
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一方面是为了全面检验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是要将大学四年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不能因为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不高,一届不如一届,就要全盘否定本科毕业论文。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断实践,研学结合。
本科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始终。一是要注重提高写作能力。有些大学生写作方面存在硬伤,一提起笔就发愁,不知道从何下手。实际上,大学四年的学习,有教师指导,有同学相互切磋、探讨,有海量图书资料能够参考、查阅、借鉴,这是最好的检验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机会。
二是要注重理论素养的提升。本科生写毕业论文,要有一定的质量要求和理论水平作为保证,体现出相应的学术性。大学四年的求学过程,是理论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问题解决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只有不断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学用结合,才能完成一篇比较像样的、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毕业论文。
三是要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要注重选择合适的选题,注重研究过程中有没有新意,有没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同时,指导教师要尽职尽责,对选题进行把关,并对论文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争论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实无意义。现在,不少大学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不在“写不写”,而是要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来写,着重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上狠下功夫,为今后的“研究之机会与著书之经验”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