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要以“底线思维”来不折不扣地针对“负面清单”所列举的各种问题加以排查整改;另一方面,要严格审视排查,堵上教育管理政策制度中存在的漏洞。
□朱建人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针对基础教育“安全底线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师德师风失范”等三个方面进行重点规范整治。《通知》列举了基础教育“十二条负面清单”,并按照“四步走”的步骤排出了行动时间表。
细读文件中的“十二条负面清单”,皆为当下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基本集中于教育安全与学生负担两大方面,并且大多属于学校教育管理中底线范畴的“胡子问题”,这显然与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这些痼疾,恰恰又可能是撬动解决教育方向性、原则性大问题的支点。若能在“规范管理年”行动中切实厘清其背后的症结,纲举目张,标本兼治,或能迎来教育改革新的生机。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就笔者对基础教育长期实践、观察与思考而言,时下基础教育问题的最大症结,其实就在于《通知》中所指出的“教育功利化短视化”。
教育功利化集中反映在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政绩观存在很大偏差,基础教育的宏观价值导向问题突出。诚如《通知》所言:“一些地方和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不到位,违背素质教育要求,唯分数唯升学现象屡禁不止。”在应试指挥棒的迫使下,学校教育动作变形是大概率的事情。而习惯于通过钻政策空子,以实现“弯道超车”,则是在应试教育不良生态之下校际形成的一种恶性竞争。即便是“双减”这样国家层面的教育重大管理举措,在不少地方也会被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歪用成为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政策依据”。《通知》所列“负面清单”中的种种加重学生负担的现象,大都是由教育的功利化追求所衍生出来的。如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对学校及教师进行考核排名、奖惩,随意调整、增减课程,挤占非统考类课程课时等,若不依法依规以强有力的手段加以制止,此类现象必然会愈演愈烈。
教育短视化主要表现为基础教育管理者缺少对各种教育真实问题的客观深入分析,缺乏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法规的潜心学习与科学把握,缺失对教育崇高价值与教育改革趋势的自觉追求,得过且过,或心浮气躁。不少教育管理者把大量精力空耗在追求并无太多实际意义的各种辨识度之中,只图表面光鲜,自我感觉良好,而对一些至关重要的教育实际问题却置若罔闻,甚至文过饰非。《通知》提出的三个方面重点整治问题中,多有此类现象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无论是教育功利化还是短视化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教育管理者的自身修养问题。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以“底线思维”来不折不扣地针对“负面清单”所列举的各种问题加以排查整改,对长期严重违背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热衷于应试教育,社会影响面大的地方和学校教育管理者,予以严格追责与惩处,以儆效尤。另一方面,要全面落实《通知》提出的“五个进一步”工作目标,加强和优化顶层设计,严格审视排查教育管理政策制度中存在的漏洞,以科学的教育政策制度,为学校提供正确清晰的发展目标和路径;要积极发现并推广坚持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学校与个人典型,大力培植一批优秀学校和优秀校长、教师;还应当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性和公平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切实改良基础教育的发展生态。
总之,当下存在的诸多不良现象得以遏制后,仍需要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努力提高教育管理者的教育领导力,积极培植中小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情怀与专业素养,使全体教育人真正认清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使命担当,主动追求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高质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