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3月26日 星期

遏制童书“作怪”不能“后知后觉”


□梁 伟

近日,天津的李女士向《法治日报》记者反映:自己前不久给年幼的孩子买了几本儿童绘本,这几天读到一本名为“××猪打呼噜”的绘本时,发现里面的故事导向有问题——××猪因为害怕自己睡觉打呼噜影响到小伙伴,晚上拿出安眠药,把已经睡着的小伙伴晃醒,说我打呼噜怕吵到你们,把安眠药吃了以免受到影响。而该书封面上印着“好性格系列”。

“晃醒已经睡着的伙伴,让其吃安眠药”这样的内容,不仅不符合基本的逻辑,而且深思之下,“让伙伴吃安眠药”根本与好性格扯不上边。

近年来,在儿童读物市场,总是充斥着大量粗俗、劣质甚至包含暴力、不良诱导内容的童书。童书是儿童认知世界的启蒙读物。让儿童过早地接触存在不良行为诱导的读物,可能会给儿童留下心理阴影,不利于儿童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我国童书出版已成出版业“领涨力量”。虽然受电子阅读的冲击,当前纸质书面临着严峻的市场考验,但由于国内家长普遍重视儿童阅读习惯的培养,童书出版逐渐成了出版业竞相追逐的“蛋糕”。有关数据显示,童书年出版图书品种已逾4.4万种,总量为世界第一,童书出版年产值连续20年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在童书飞速发展的态势以及高利润的回报下,大量出版商纷纷涌入童书出版市场,其中缺乏童书出版相关经验者不乏其人。再加上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一些条款表述模糊,从而进一步助长了童书出版市场的野蛮生长。

一般而言,评判童书质量好坏,要看故事情节是否积极向上、文字是否优美、内容是否贴近孩子的生活。儿童由于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准确的鉴别力和判断力,因此,给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不仅仅是“家事”,也是“国事”。

遏制童书出版乱象,还儿童读物一片净土,必须从读物内容的审核、出版等源头抓起,监管与审核不能“后知后觉”。具体而言,一方面出版管理部门应当加大监管力度,抬高准入门槛,制定详细准确的童书审核标准,推动童书内容的净化。另一方面图书出版商也应意识到,要在竞争激烈的童书市场中求得长远发展,必须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顺应市场需求,出版集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传递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儿童读物。同时,家长作为童书与儿童之间最后一道“关卡”,要为孩子精心挑选适合相应年龄段的优秀童书,引导孩子学会甄别式阅读,切实将“妖魔鬼怪”彻底驱逐在外。

儿童纯净的心灵受不得低劣童书的半点荼毒,儿童良好阅读环境的创设来不得半点马虎。唯有多方合力,从源头入手,才能让“经得起检验”的童书进入儿童视野,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价值观念。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