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3月26日 星期

莫坐视学生对短视频“上瘾”


新闻回顾 近日,有媒体对155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度刷短视频或已成为普遍社会现象。在此背景下,儿童与短视频很难完全切断,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孩子沉迷短视频”现象就成为代表委员共同关注的话题。

沉迷短视频也是网瘾

□李 平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现在的孩子除了容易游戏上瘾,而且已经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刷短视频。

短视频火爆的背后,隐忧频现。一方面,短视频是每个人在互联网世界获取信息最基础的手段。有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短视频领域市场规模为2928.3亿元,占比为40.3%,是泛网络视听产业增量的主要来源。短视频已经成为普通人记录生活、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中国短视频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我国有近4.75亿名短视频用户不同程度参与了内容创作。

另一方面,在短视频时代,掌握了大量用户和流量的,就是赢家。为了追求流量和商业利益,短视频可谓无远弗届,覆盖面之广、渗透点之多,难以想象。与此同时,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充斥着炫富拜金、卖惨扮丑、猎奇低俗等,泥沙俱下,无奇不有。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安娜·伦布克在《成瘾》一书中写道:“大脑奖赏回路产生的多巴胺越多,这种体验就越容易上瘾。”短视频成功激活了人大脑的奖赏回路,于是,主宰情绪的大脑杏仁体,开始分泌那种别名为“快乐激素”的神经递质——多巴胺。短视频精准推送的内容,所带来的即时满足的快感,不要说孩子,就连成年人也容易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虽然各大平台出台了青少年模式,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绕过技术监管,对孩子们来说并非难事。从小大量接触那些不适龄的、暴力的、低俗的短视频内容,给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不能让孩子们的大脑尚在发育时,就已经被短视频“植入”。要进一步加大整治短视频领域生态乱象的力度,探索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督促平台和创作者为未成年人量身打造更多优质内容,以主流价值观引领内容潮流。与此同时,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认识沉迷短视频的危害,并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制力,教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别让不良短视频带“偏”了

□陆玄同

短视频在算法的加持下“狂飙”,沉迷其中的不只是成年人,还有很多孩子。《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短视频用户规模超过1亿人,其中11.9%的未成年用户在工作日平均看短视频超2小时,7.2%的未成年用户在节假日看短视频超5小时。换句话说,刷短视频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孩子的全部业余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很难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深得我心”的内容推送,夸张直白甚至偏激、情绪化的内容输出,是短视频的“魅力”,同时也极其容易让人上瘾。而这种持续性的沉迷,会让孩子的大脑失去思考力和判断力。《限屏教育》一书中提到:从出生到5岁,孩子的大脑神经元建立了大量的连接和神经通路,速度是5岁以后的两倍。之后神经连接得到修整,经常使用的通路得到巩固,少使用的那些则逐渐消失或者被“剪除”。假如孩子总是重复做一件事。如花时间上网,他们唯一得到加强的那部分通路便是和数字活动相关的,而那些支持未来学习的神经连接则无法得到足够深广的建设。

诚如此言,环境中的种种因素,都是大脑的塑造剂。大脑本就是“用进废退”,如果孩子习惯了简单直接的信息获取方式,独立思考的能力就难以培育,大脑发育也会受到影响。刷短视频这种快节奏的信息输入,会使孩子的思维频繁切换,难以集中注意力。尤其长时间沉浸其中,孩子会在无意识间进入信息过载状态,很难专注。而专注力恰恰是最基本的学习能力,没有专注力就没有有效学习。此外,长期刷短视频,还容易造成孩子睡眠不足及精神萎靡。

短视频中的那些可能含有暴力、血腥等不适合年龄的内容,会对孩子成长带来情感上的负面影响,比如受这些内容的刺激,他们可能会焦虑、愤怒甚至无助,偏激一点的可能会诉诸暴力。也有研究显示:过多的屏幕时间会阻碍语言、社会交往和情感的发展,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观察力、同理心、认识自己的方式及人际关系。

身处短视频时代,逃避没有用,关键是教会孩子学会如何与短视频共处,引导、帮助他们不在短视频的“光怪陆离”里迷失。

家长要做好 引路人

□郑建钢

截至2023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26亿人,占网民总数的95.2%。短视频用户规模如此之大,被坊间戏称为“上到九十九,下到小朋友”。

短视频之所以在未成年人当中达到泛滥的程度,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家长看管不严,甚至放任不管。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不要老是缠着自己,就默许孩子拿起手机刷短视频,把手机当成了“电子保姆”,自己则当起了甩手掌柜。看起来自己是轻松了,但实际上效果适得其反。

有研究显示,长期刷短视频,会对孩子大脑发育产生负面作用,记忆力、认知力、专注力等都会受到影响,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家长是第一责任人,承担着至关重要的教育职责。对于孩子过度刷短视频现象,要全家统一思想,严肃认真对待。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做好表率。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的言传身教胜过千言万语。要求孩子自律,家长先要做到自律。

当然,短视频不是洪水猛兽。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其丰富的内容、新颖的表达方式、高效便捷的学习方法,如果利用得好,将会成为重要的增进知识的渠道,使未成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时代。家长适当放手,让孩子接触短视频不是不可以,重要的是要管好孩子的手机,既要柔性管理,又要确立相应的规则,比如使用的时间、观看的内容、平台的选择等,都要事先协商一致,做好计划,大家按照规则行事。如此,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节省宝贵时间,发挥短视频应有的作用,让短视频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辅助工具,而不是一点一点蚕食孩子身心健康的“精神鸦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