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形成强大合力,才能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切实提升育人质量。
□谌 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亿万学生健康成长。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成为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构建大思政格局,整合优势,统筹协同,形成强大合力,是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应然选择。
在学习阶段上需着力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当前,各学段思政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教学方法趋同的现象。在学段衔接上,整体规划思政课程目标,需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在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思政教育。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
在学科融合上需积极推进系统整合优势、取长补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还不同程度存在其他学科、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思政课在教学中有理论性和系统性强的优势,但课程的实际体验性相对较弱。其他学科的思政元素,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去挖掘,有机融入学科教学。遵循“思政”“专业”相长原则,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从而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此外,目前在学校教育中,有多条线、多个部门都承担着铸魂育人的职责。应强化统筹协调,发挥各自优势,提升教育实效。
在责任主体上需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同联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建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质量也不高,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相关部门在思政课建设方面应承担政策优惠、经费支持、制度保障等职责;社会机构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应发挥与思政课堂的配合、教育资源的供给、外部条件的支撑等作用;网络媒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媒介,应发挥正确思想宣传引导和塑造引领价值观的作用。中小学校需在做好校内思政教育的基础上,对接社会实践大课堂,安排一定课时用于学生社会实践体验教学活动,推动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直接体验和切身感悟。同时,需要统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教育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校外教育资源,以及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建立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开发建设各具特色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