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否设置春假,在寒暑假以及法定节日之外,如何给学生创设足够的社会实践机会和空间,于高校而言也是一道必答题。
□程振伟
近日,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宣布春假安排,鼓励师生享受春天的美好。关于学生春假制度的讨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专家也建议增加学生的春假时间。事实上,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自2019年就开始施行春假制度。施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让教师能够享受带薪休假,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和校园,去接触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有人说大学已经有寒暑假,春季学期开学没多久,就要放假,是否会影响学期的连贯性?这里要对春假的“假”有个全面正确的认知。春假期间,学生并非待在宿舍或者回家躺平,而是可以不需要请假,去进行社会实践。当然,这里所指的社会实践也非纯粹任务式的,它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哪怕是在春意盎然中对四季轮回有更加感性的认知,哪怕是在学业之余享受生活之美好,也应是一些学校设置春假的初心。
学校放春假,并非什么创新之举。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和生活不可割裂,教学不是教育的全部,课堂不能填满所有的大学时间。关于春假,教育部2020年在官网公开答复称,在保证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完成好正常教育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长的前提下,学校放假时间包括春秋假时间由各地、高等学校结合实际作出具体安排。中国人民大学从2004年开始设置春假,就是“为了鼓励全校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到社会一线,脚踏实地考察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实现价值,在社会实践中获得认知提升和心智成长,也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
至于是否放春假,主要还得看学校“完成教育任务和教学时长有多大弹性空间”。春假议题同时也是“如何用好春天这个课堂”的问题,以及如何给学生创造足够的社会实践时间和空间的话题。春天万物复苏,到大自然去感受生命、生机、活力,正是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美育、德育的重要载体。之前大学生自发掀起的“特种兵式旅游”,利用周末到一个城市去体验生活、享受自然人文景观,本身即验证了大学生是在自发地创设社会实践机会寻求身心成长。不管是否设置春假,在寒暑假以及法定节日之外,如何给学生创设足够的社会实践机会和空间,于高校而言也是一道必答题。
如今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形势在变,大学教育的组织开展等也必然要随之而变。专业学习不能仅仅依靠识记、灌输、考试,需要更多地培养学生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理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唯有把课堂所学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知行合一、有创新能力、适应数字时代变革的未来公民。寒暑假也好,春秋假也罢,学校引导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并做好指导,把务实创新的精神融入到学习成长中,正是大学教育必须要做好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