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打开大学校门,是大学之幸、学生之益、社会之福。
□邓海建
近日,一名网友晒出带孩子在山东大学校园内玩耍的视频,引起网友广泛关注。时隔4年,山东大学校园再次对外开放。与此同时,复旦大学继进一步开放校门后,又出新招:校外人员在师生就餐高峰期外,另收取50%搭伙费可在校园食堂用餐……近段时间以来,关于打开大学校门的话题备受关注,呼吁“开放大学校园”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心声。
大学之大,不在“大门”,而在“大”的学问与担当、“大”的格局与胸襟。自2023年以来,大学校园开放话题持续引发热议:从“家长带孩子进大学校园被拦连环质问保安”、大学教授“进自己学校都麻烦”,到知名高校向校友再向社会开放校园参观预约……有关大学校园开放的话题讨论,几乎贯穿了一整年。舆情即民声——“我家校门常打开”是民之所盼,更是势之所趋。
因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部分政协委员就促进大学校园开放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实现大学与社会双向奔赴”等相关提案。此前,教育部在《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4329号(教育事业类428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明确指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至此,大学校门有序打开、回归开放的社会舆论已自上而下地达成共识。
大学是知识文化的高地,更是文明传承的所在。历史上的大学,从来就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开放包容的“传习所”。一方面,开放包容是大学应有的办学理念,让师生“走出去”,让公众“走进来”,这本身就是大学教育的题中之义;另一方面,财政供养的大学以公共文化资源反哺社会,这也是大学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更不消说,不少名校的旁听生中走出了各类“大家”;至于时有校园保安、厨师受到高校学术氛围熏陶而奋发图强逆袭人生的佳话,也一度传为大学“打开校门办教育”的美谈。校门前“关山万重”,客观上已经对师生的正常社交和教学科研等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前几年,大学关闭校门的原因,基本是疫情防控的需要。随着社会面全面有序“打开大门”,一些高校却迟迟没有行动起来。说起原因,大多是“安全之需”。问题是,大学此前的开放状态,果真是不够安全、不能放心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关起门来,固然“好管理”;但如果为了管理之便而拒绝常态化打开大门,这就是不折不扣的因噎废食式“懒政”。
值得肯定的是,不少高校正在有序逐步向社会公众开放,校外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刷身份证等方式入校。从校门到食堂,从图书馆到运动场……开放大学更多的公共空间,已成为后续跟进者的共同努力。毕竟,校门紧闭,弊大于利;而打开校门办大学,既是常识,更是常态。一所大学的开放程度,在公众眼里,也是真正检阅其一流与否的试金石。
大学之“大”,海纳百川。有序打开大学校门,天塌不下来,反倒是大学之幸、学生之益、社会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