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红宇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近日,江山市坛石小学副校长毛雪飞带着六年级部分师生来到坛石镇集市,参加当地每月农历逢五逢十才有的“墟日”盛会。售卖自己在“锄禾园”种植的蔬菜,了解商品价格,称捡到的垃圾重量……师生们忙得不亦乐乎,成为冬日集市上的一道风景线。
这是坛石小学自然教育课程中的一部分。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周边自然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探索出一条以学科学习为前提、以自然教育为载体的跨学科教育之路。
构建校门口的“自然学习圈”
站在坛石小学的门口环顾四周,近处是学校打造的“锄禾园”劳动实践基地,马路对面是一大片油菜花田,田边有一条坛溪正静静流淌,不远处清明山的轮廓在阳光下显得更加明晰。
2022年8月,刚调到坛石小学的毛雪飞看着这样的美景,开始思考学校的课程特色。作为一所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坛石小学目前有在校生542名,其中大部分学生为留守儿童。和城区学校相比,坛石小学在师资和硬件等方面都不具有优势。毛雪飞认为,最独特的还是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拥有城市所缺乏的农田、树木、河流、山丘等丰富的自然教育资源。
在进一步调查学校的相关情况后,毛雪飞还发现,家长和学生认为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学生渴望灵活多样的课后服务内容,家长希望孩子能享受高品质的课后服务,而农村本土资源流失现象突出,迫切需要帮助学生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了解家乡文化、认同家乡特色。
基于这样的情况,毛雪飞和教师们决定以学校为中心,充分整合附近5公里范围内的自然环境资源,构建校门口的“自然学习圈”,在学校“书香校园”课程和“锄禾园”劳动课程的基础上,推出自然教育课程,而上课时间就定在课后托管时段。
跨学科主题教研打破学科壁垒
每逢金秋时节,坛石小学里的74棵桂花树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引来学生驻足欣赏。六年级语文教师邹尤皇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幕,想到学校曾因校园里有一棵巨大的桂花树而被命名为桂香小学,于是决定牵头研发“寻桂之旅”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在认识桂花的过程中,领悟学校的桂香文化内涵和特色。
这一想法得到了教研组科学、劳动、英语、音乐和美术教师的强力支持。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团队的教师们最终设计出拥有“书香咏桂”“生态识桂”“乐活享桂”“创意留桂”“桂香show”五大活动的跨学科特色课程。
这样会聚了众多学科教师的教研团队在学校里比比皆是,校长李军介绍,考虑到主题学习课程的学科融合特征,学校将每个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组织起来,进行跨学科主题教研,给课程注入多学科的核心素养。
采访过程中,邹尤皇热情地向记者展示着学生创作的桂花树牌、香囊、书签、书法作品、自然笔记等。她表示,这次综合实践课程强化了学科间的联系,拓宽了她的跨学科视野,也让她的教学模式更加灵活。
经过前期准备,自然教育课程体系最终在2022年10月落地,其中包括以系列读书活动为载体的“自然之韵”课程,引导学生探索、记录自然的“自然之密”课程,把阳光体育从课内推向课外的“自然之趣”课程,引导学生体悟花、草、树、木中蕴藏着的美好的“自然之美”课程,利用学校1.3亩“锄禾园”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的“自然传承”课程。
乡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
在毛雪飞看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家庭生活方式逐渐城镇化,家长和学生对家乡的情感链接也逐渐淡化。为了进一步拓展自然教育课程内容,深挖当地乡土文化特色,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乡土情怀,她在原先自然教育课程的基础上,与学校教师共同研发了“清明山下”项目化课程。
“清明山下”项目化课程涵盖了当地乡土文化中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传统艺术、风俗习惯等主题。其中,一至三年级的课程包括豆腐干、豆腐等传统小吃的制作,老红军进课堂作讲座,参观美丽老街和乡村庭院等;四至六年级的课程包括坛石“墟日”、校园小市等传统习俗,竹子林红色文化研学,村史、村名和村歌学习等。
了解到学校开设了豆腐制作课程,二年级学生占王义的外婆方三媛立马报名成为一名家长义工,走进外孙的班级里协助授课。家里开豆腐坊的她,主动邀请全体二年级学生到豆腐坊实地参观豆腐的制作过程,还把磨盘、模具等相关材料搬到教室里,让学生体验亲手制作豆腐的乐趣。豆腐制作系列课程结束之后,她觉得自己跟外孙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孩子切身感受到豆腐文化的魅力,对豆腐制作的工艺更加了解了,也为家里有豆腐坊而感到更加自豪了”。
“这些立足自然、扎根乡土的系统课程有利于满足孩子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帮助孩子将学习压力转变成对世界探索的驱动力。”李军说,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拓展自然教育课程,深挖乡土文化特色,不断提高课后服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