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1月9日 星期

读懂校园美育“浸润”用词的深意


□程振伟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要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

美育不可或缺,已然是共识。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顺应时代发展形势,是对教育本义认知深化的结果。其中,最妙的就是“浸润”一词的使用。正所谓,一个“浸润”把握住了美育的核心内涵,也给美育的具体实施指明了“关节点”。

美育在教育大框架内是有主体性的。“德智体美劳”,是最经典的教育系统构建。前几十年,德育、智育被放在无比重要的地位,那是符合义务教育普及、为教育发展兜底的意图。然而,近些年随着对教育规律的认知加深,体育美育劳育在人格的完整性、创新能力的生成性中的渗透作用,正在被“发现”。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贯彻体育、劳育精神与素养,如何挖掘学科蕴含的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勤劳美、自然美等美育资源,已经成为“五育”并举的重要课题。

美育的主体性,并非仅仅意味着美育课程的“安排上、贯彻好”,关键在于全过程的“浸润”。教育部关于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一方面是为“美育课程的阵地不被占用”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也是在为美育实施提出“重熏陶”“重过程”“重精神”的指南。如果把“考核”“量化”“标准答案化”用在美育中,那么很可能是与“浸润”背道而驰。

中小学校的美育,关系着未来的国民审美平均水准和上限潜力。近年来,河南卫视的国风电视节目、一些让人身心愉悦的文艺展览,让人对“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有了更直观感受。然而千年佛像受到“毁容式修复”,一些商家店面招牌被要求“千店一面”导致“没生机”等,其背后是审美降维。也要看到,国民教育层面的美育,一方面连着未来的“审美和美好生活”,另一方面连着未来国家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如果说,智育更多关乎逻辑,那么美育则更多关乎天马行空富有无限想象力的创新。人工智能已经宣告“识记性知识的易得性甚至贬值”,如何打通通向创新能力的“任督二脉”,正是美育等给教育带来的最具想象力的潜力增量。

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所说,美育应当是超越功利的,不是为了升学和考试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如何深刻理解美育之于教育的结构性价值,如何理解吃透落实美育中的“浸润”内涵,关乎教育如何回应、回答人工智能等带给教育的“未来之问”。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