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10月24日 星期

乡村儿童的温暖“树洞”
——记绍兴市袍江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王彩玉

□本报记者 朱郑远

在绍兴市袍江小学教育集团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想谈心,找王老师。”这里的“王老师”指的是该校总校长王彩玉。

王彩玉是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也是2023年浙江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但与这些荣誉相比,她更珍惜的是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7000多个日日夜夜,以及与学生的每一次促膝长谈。

“心理疾病等同于精神疾病?”“心理咨询能解决实际问题吗?”……落后的心理健康观念、学生对隐私保密的顾虑,这是2012年王彩玉刚来学校时面对的难题。学校生源来自五湖四海,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比例较高,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也较高。

如何让师生们正视心理健康教育,并愿意接受咨询和辅导呢?王彩玉做了很多努力:利用全校大小班会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教师专属心理减压活动……这些做法,很快让全校师生记住了这位做心理咨询的校长。自此,“想谈心,找王老师”成为校园流行语。王彩玉也变得忙碌起来,除了作为校长的日常管理工作,她还进一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范围:设立每周心理咨询接待日,担任六年级心理健康教师,举办教师心理咨询专业技能培训班……

王彩玉说,学生敲开心理咨询室的门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会面临同学的议论。因此在心理课上,她会和学生们说,所有人都会有困惑,不论是谁,想倾诉都可以走进辅导站,来咨询并不代表你是一个有问题的人。

为了争取师生的认可,王彩玉还对心理辅导站进行了改造。在“袍江幸福家”心理辅导站里,记者看到,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沙发呈45度角,交流起来更加顺畅。“这里只有心理咨询师,而不是心理教师。”“在这里我们就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你可以畅所欲言。”王彩玉希望能和学生在这里平等对话,共同营造一个舒适的“心理空间”。

为了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每个学期,学校会为5个校区的5400多名学生更新心理档案,这些信息最终汇总到“袍江幸福家”。王彩玉就坐在那里慢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小心思。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让学生们接纳心理健康教育,那么第二阶段我希望的是像‘手破了要去医务室’一样,心头堵就去心理辅导站,变成学生的下意识反应。”王彩玉告诉记者,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帮助学生们建立心理健康自我察觉系统。

“王老师,抱一抱”“小果来啦,抱一抱”……采访当天,正好遇到患有唐氏综合征的随班就读学生小果(化名)来咨询,王彩玉很自然地与他互动起来,而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会上演。

五年级学生小圆(化名)是孤独症患者。王彩玉至今还记得他刚入学时的样子:瘦小的身体缩在座位里,紧张地转着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王彩玉的安排下,学校为小圆制定了个性化辅导方案,并组建了一个由班主任、辅导员、家长、心理治疗师、社工等10余人组成的爱心导师团。经过努力,小圆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刚入学时的难以掌控自己,紧张时还会大喊大叫变成如今能认真听讲,还会举手发言,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

“长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只依靠学校不是治本之策。”多年的实践经历让王彩玉清醒地意识到,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通常隐藏着一个问题家庭,要为这样的家庭和孩子搭建一个疗愈的平台。于是,王彩玉在校内组建了“蓝之梦”党团心理服务队、“彩云间”心理名师工作室等心理健康组织,并与辖区内各社区建立联动机制。同时,她将授课范围扩展到了校外,授课对象也越来越多元化,目前已开设公开课及讲座近500场。

王彩玉说,她是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守者,无论何时何地,这个角色定位不会变。“希望更多的农村教师能够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